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北海道雪災機場癱瘓:日本地方集權的顯現

近來北海道核心城市札幌出現50年一遇的大雪,導致交通癱瘓,不單JR札幌駅一度關閉,連新千歳國際機場也停飛了數天,令人再次看到香港人的愛吵鬧一面(不知是否大家太信任某知名航空公司,我倒認為乘慣廉航的人不會覺得這是天大問題——或許乘得起的又真的惡得起)。不過在大騷動的背後,我首先想到的,倒是為何札幌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Chef》:細緻管理下的生存方式


這季日劇難得地收視整體告捷,也是自己近年看得最多的一季,雖然改編依舊主流、原創情本漏洞處處的狀况仍無改善,倒也無損思考空間——或許正是對應了社會問題,才會突然回到數年前的收視吧。而最令我有強烈印象的,就是《Chef~三星級營養午餐~》(Chef〜三ツ星の給食〜)在全球化語境下對規條與自由的反思。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三國志不及信長の野望?——不是國族主義的問題

今年光榮(KOEI)為兩大系列「三國志」及「信長の野望」推出新作,也不負眾望地迎來一片倒采,尤以講究人際關係的新一代「三國志」為甚。確實每當「三國志」有新作推出,華人社會總會質疑為何及不上「信長の野望」,然後大家的答案大多是「親子」與「養子」的分別。但對兩邊皆有玩的個人體驗而言,那倒不是國族主義那麼簡單——起碼不是「日本」與「中國」的簡單對立。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閨蜜干政風波 重點不在干政在體制



不久前才寫了三星Note 7事件反映的韓國體制瀕臨崩潰,想不到這麼快就有了下集。總統朴槿惠(박근혜)的親信崔順實(최순실)涉嫌在未有實權下參與政務更藉與總統的關係中飽私囊,不僅惹來大規模示威,法院近日召了多個財閥掌舵人應訊,今日國會對朴槿惠的彈劾案更以大比數通過。為何干政會鬧出如此大風波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便當過客、粉紅妖女、突擊娘與革命少女——高達女主角的變遷


久久提不起勁看的高達(ガンダム)電視作品,近日終於一口氣看完這兩年的三部,最大感想除了是與《鐵血的孤兒》(鉄血のオルフェンズ)相比《G的復興》(Gのレコンギスタ)與《UC Re:0096》只是過家家外,還有女主角的形象都如出一轍:都是有地位的公主型人物。再擴闊聯想的話,近二十年的高達作品女主角幾乎都是如此,那似乎有很強的時代因素在內。


前期:主角的戰場敵人 但有感情連結

以女主角的形象劃分,大抵可以G(即格鬥那一代)為界:G之前的多是駕駛員,而G之後的多是公主,而G本身的女主角則是歷代最廢的打醬油角色。雖然前兩代高達其實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女主角,但若以故事所佔份量來衡量誰是女主角的話,由初代高達的拉拉(ララァ)、Z的科(フォウ)、ZZ的哈曼嘉(ハマーン・カーン)到V的卡迪珍娜(カテジナ),都有明顯的共通點:MS駕駛員、強化人或NewType、主角陣營的敵人、與主角有很深的感情連結、不得善終。


與主角有很深連結雖然正是女主角的證據,但「愛情」本來就是戰場的恆常主題,尤其在舊代主角基本都是孤獨少年的精神描寫下,與身為敵人的女角在戰場上有感情連結並不奇怪——這裏所謂「愛情」,當然不止是戀愛,譬如阿寶/阿姆羅(アムロ‧レイ)與拉拉、哈曼嘉與捷度(ジュドー)那樣的認同。


回歸大敘事的男性視角

不過按宇野常寬《00年代的想像力》(ゼロ年代の想像力)的說法,那卻可看出另一種趣味來——宇野認為富野由悠季執導的初期高達明顯以母性肥大作為主題,例如阿寶/阿姆羅與馬沙/夏亞(シャア)脫不出拉拉這個「母親」的胎內而鬥爭至死,V的青梅竹馬(母性)與「究極的他者」卡迪珍娜對比下主角胡索(ウッソ)愛慕後者(但結局最終都與青梅竹馬在一起)。如果再深化來看,科的死令嘉美尤/卡繆(カミ―ユ)精神不穩,同樣象徵着脫離母體的嘗試與失敗。




再回溯至整個宇宙紀元體系,這個體系之所以受到舊代高達迷愛戴,表面上是嚴密及戰爭控的設定,內裏就是評論家常指出的,那是大敘事凋零下欲回歸至宏大體系的物語——渴求認同而登上高達的故事。若以這種想法配合來看,這些女主角的特質就是大敘事下的母性/非母性角色,到頭來或許只是在男性視角下的脫離還是回歸社會的象徵物。而以這些女主角本身也是駕駛員而且份量越來越重說來(ZZ女性駕駛員很多,而且ZZVlast boss都是女主角),潛藏文本可能還有女性挑戰男性(武力)的意義在內,那或許同樣可說是80年代女權在日本興起下(同時也是大敘事開始解體下)的修正思想也說不定。


後期:清一色公主 具統領作用

G之後的世界,更準確地說是1995年的W及之後的世界,是另一個光景——當然作為標誌着正式進入後現代的95年(以阪神大地震、沙林[サリン]毒氣事件及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為象徵),本來就有着無盡含意,而W作為高達女主角的轉折,正好與時間契合。雖然與男主角的感情連結大致不變,但正如啟首所述,近二十年的作品包括WXSeedSeed DestinyOOG的復興、UC Re:0096、鐵血的孤兒,女主角都是公主式人物(X更是女主角比男主角更吃重),只有AGE以主角家族三代人為主線缺乏女性角色而例外,甚至就算屬於宇宙世紀但90年代才製作的《第08MS小隊》,女主角還是對家千金。


表面看來,女主角由駕駛員變成公主,似乎是把女性弱化了,而淪為父權的結構。無可否認,高達一直都以男性為受眾,這樣的故事分配或許帶有女性不能與男性競爭的潛意識在內。從很多作品中都有配角型的女性駕駛員來看(的第三女主角、Seed Destiny的女配角及強化人、G的復興的女配角及木星人兵團、UC的女配角),那倒並不是女性在能力上完全不能勝任男性的工作,但人數確實不多,而且很多是強化人,或許正應了UC所謂的把女性當成男性的武器的感覺;但既然往後的女主角的戲份比宇宙紀元越來越吃重,弱化的看來只是與前線的關係(例如G之復興的軍隊總監之女被戲稱為突撃娘,大統領之子卻只被稱為天才而非王子,就明顯有前線不適合女性的意味),而未必是女性本身,正如UC裏重新調教強化人報復「男性世界」(事實上自己也變成了男性世界一員)的last boss,正是財團的女當家。


堅強非待救 多元化世界的男女分工

問題的關鍵,在於那些所謂公主,與其說是舊時的受呵護待救式公主,不如說是堅強得恐怖的人——不單不怕死甚而不怕身邊人死,還會活用自己的身分及影響力來貫徹自己的想法,連敵人也忌憚三分。不消說極端的《G的復興》女主角喜歡在戰場戰鬥(但也同樣因公主身分發揮着鼓舞己方的作用),其他弱女之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引起風潮/嘲笑的Seed系列「粉紅妖女教」,教主屢次以一人之力扭轉戰局(除非你認為基佬/大和殺人犯[キラ.ヤマト]不是被她「收兵」得來的),成為高達系列的曠古奇觀。而最能點題的就是《鐵血的孤兒》中主角之一三日月對女主角古荻利亞(クーデリア・藍那・バーンスタイン)的評價:我們拼上性命作戰也及不上她的聲音有效。


與此相比,男主角幾乎都變成女主角的「兵」(跟現在香港常說的女神收兵確實沒兩樣……)——舊代男主角坐上高達都有獲得社會認同、向世人展現自己的一面(大敘事的邏輯),但新世代卻常特意抽空這一點,最明顯的是OO那從頭到尾都看不到內心掙扎的近乎使命式(相對地此作品的女主角是徒有理想而沒有行動力也沒有戲份),甚至WXUC、鐵血的孤兒(後期)只把自己的價值寄託在女主角身上,反而把自己機械化,形成了作戰上男強女弱、權力上女強男弱的結構。


日本武家傳統男強女弱的顛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中國人而言「掌上明珠」確實應當如此——不光大小姐總有任性的一面,也正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千金是歷盡苦難然後得到愛情的勝利者,在門戶上本來就是女強男弱結構;但對於日本而言那卻是一個很大的顛覆:在日本就算是入贅,還是由女婿(而非女兒)掌握着家中實權,因此日本一直以男強女弱為社會結構。此所以以女主角作為權力者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這麼簡單,那當中大致也能理解80年代女權上漲時日本的新風氣(某程度上是覆滅的前奏)與壓力。


其實就正如《G的復興》後期女主角被父親要求學習指揮,新世代的高達都習慣了男在前線女在幕後的雙重結構,若要說那是父權所影響的力量上男尊女卑的遺留的話,我倒更覺得那是新世代下男女分工的思想——事實上這些作品中的最後贏家大多是女主角。當然最深刻的命題在於新世代的求變思想——主角陣營大多不是某個既定勢力的部屬,而是常常是在兩個或以上勢力之間周旋,自命清高地擊潰敵人+溝通,正是如此女主角才會有發揮影響力的空間,也正是對應後現代島宇宙的處方箋。只是這二十年間女主角的千篇一律,卻正是令人提不起勁的原因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刑事7人》:表面反建制的典型刑事劇



在日劇越趨邊緣化及公式化的現在,穩健似乎仍是王道——幾乎每季都有推理劇能成為收視三甲,尤其系列劇更所向披靡。上季同樣有系列第二作的《刑事7人》,但穩健的不止是類型,還有劇情。單看上面這張明明有八個人卻硬要叫作《刑事7人》,就知道問題所在了……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美國大選結果,危機不在特朗普


近來最大的新聞,自然是特朗普(Trump)當選美國總統——不僅美國本身,連全世界都震驚得連股市及匯價都大幅波動。不過究竟事實又會不會在大眾的估計中行來呢?從現在看來,既可說是大家過慮,也可說是被真正的危機淹沒了。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擁有神之舌的男人》:傳統只是幻想?



上篇說到單以技術來解讀日劇,很容易會迷失,上季最佳例子要數《擁有神之舌的男人》(神の舌を持つ男)——導演堤幸彦聲稱構思了20年,結果收視不振,換來推理與惡搞小眾的評價。我倒覺得反而應撇去這些技術,才能看到這套劇的核心所在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賣房子的女人》:多樣化與居住權的頌歌



上季民營收視最佳的日劇,是奇葩的《賣房子的女人》(家売るオンナ)——奇葩不單在人物也在題材,以早已神話破滅的樓房作為賣點,確實令重視住屋的日本人有一定吸引力(情况正如香港無論市道如何差,樓房資訊從來都受歡迎),或許也賦予了一點市道重回活力的盼望。雖說近年日本因海外資金湧入引來樓市疑似興旺的表象,以此說來題材其實也不見得很特別;但更值得說的,是劇中借題發揮帶出來的意義,反映了時代問題。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俠飯》×《Yassan》:過盛的食物療癒


上季日劇較引人注目的題材是吃——雖然收視不高,卻有三部與吃有關。撇開改編自漫畫的王道系黃金檔《首相閣下的料理人》(グ・ラ・メ!〜総理の料理番〜)不談,另外兩套改編自小說的小眾劇更有社會的味道。可惜在我看來,仍然只能恪守料理題材的藩籬。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三星Note 7風波——韓國國策破滅的象徵


擾攘多時的三星Note 7爆炸風波,終於連一直聲稱使用不同電池而不願回收的大中華區也以回收作結,世紀級公關災難成為了熱門話題。但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公關問題,倒不如說是整個體制陷入了災難——就算在未決定回收時也令人想到,三星以至韓國今非昔比。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從議員「扑野」論 看香港的虛偽


某立法會議員出席論壇時用上了粗俗字眼,引來軒然大波,反應兩極。中年人自然覺得不得體,而年輕人固然覺得沒問題。這樣的世代鴻溝,更能看清香港主流思想的虛偽一面。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食戟之靈》:日本國族精神的新方向



風評不俗的《食戟之靈》(食戟のソーマ)動畫第二季完結,吸引觀眾的除了是大量「殺必死」,當然還是王道的美食。但與過去飲食動漫不同的是,《食戟之靈》並不囿於和食或洋食的範圍,而是來一場新派的盛宴,而這正好反映日本的新時代思想。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從《草莓100%》到《偽戀》:Jump戀愛作品的命題變遷


上月《偽戀》(ニセコイ)終於結局,在破《週刊少年Jump》戀愛漫畫連載紀錄下同時也在結局篇換來極多罵名。當然每個人的愛好(尤其後宮類)不同自然惹來爭議,這點很難說對說錯;只是從Jump的三大戀愛漫畫《草莓100%》(いちご100%)到《To LOVE》到《偽戀》,正好看到社會的轉化。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混血的日本世界小姐爭議——日本真的是純種論嗎?



月初世界小姐(ミスワールド)日本代表出爐後,引起日本國內極大迴響——連續兩年有混血兒贏得選美比賽冠軍,被日本人一面倒的吐槽「日本代表」不像日本人。也不用這麼快就扣上右翼的帽子,倒過來可先思考一下,「日本人」究竟應是個什麼模樣。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女權聲優失業與限韓令——韓流的困境

7月韓國一名女聲優貼上穿有「GIRLS Do Not Need A PRINCE」的T恤,不久被遊戲公司以「不再適合」為由取消工作,事件上月引起國際輿論重新審視韓國的女權問題。差不多同一時期,因為韓國部署薩德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令中國疑似實施了「限韓令」,又引起了兩國新一輪「愛國主義」的爭奪。對於中韓關係如何我倒沒興趣探究,反而這兩件事所給我的啟示,是韓流到了臨界點。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選舉結果反映香港人在信什麼?——從分不清何謂「本土派」說起


史上戰局最亂的立法會,終於在最亂的結局下告終:有人為了投票排了數小時隊直至凌晨(雖然搞不懂為何大家總要擠在深夜投票……),而選前民調與結果的差異也史無前例。雖說這次大家聚焦的恐怕是「本土」的興起,只是在各方的含混取態下,益發令人搞不懂究竟大家在支持什麼。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傅園慧的表情包 中港局勢的隱喻


多得傅園慧的「活躍」,令原本對國家隊產生一定抗拒感的香港貌似又找回了某程度的國家歸屬感,運動員訪港變得歡欣之餘,游泳隊的禁藥風波不再在輿論視線之內,甚至帶挈孫楊也在香港突然回復了正面形象。應當注意的傅園慧的個人魅力,而是她載着的形象改變了很多大眾的意識,而形成一幅有趣的圖像。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惠若琪與木村沙織的歡呼——中日的笑容力學

雖然中國今年在奧運表現不好,但女排奪冠卻重新成為國人振奮的亮點,尤其在前幾場表現不佳下後段有大幅改善。不過較令我樂於思考的,倒不是郎平帶來的改變抑或勝負賽果,而是排球員的顏——不是顏值,而是笑顏。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從孫楊罵戰到陳欣怡禁藥——中國國族思想運作的典型


歷史不斷重演,惹火的孫楊在兩場決賽獲得銀牌及金牌後,又惹來一輪口水戰,不同的只是今次「終於」不是由孫楊挑起。當然或許與先前不同的是,這不止關乎口舌招尤的問題,而是背後的國族邏輯。剛巧新近有另一名國家泳手捲進禁藥風波,正好可供探討論爭背後的中國思維。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里約奧運的失利 京奧的後遺


雖說是四年一度的宣揚國威盛事,今屆奧運卻在低注目下揭幕,既是被政治氣氛蓋過,也或許是遠在南美的盛事令有大幅時差的東亞世界熱絡不起來。無獨有偶,中國隊這頭幾天表現同樣熱不起來,這當然不光是時差的問題,而是一種困境的投射。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反社會的日常


從御宅族熱愛的倖存系(サヴァイブ系)湧現以後,近十年也有一個相似亦相反的一個類型盛行——雖如御宅族般擁有某程度的島宇宙式排他性(海外的人很多時都看不明白),卻並不訴說生死存亡反而只描寫無關痛癢的平凡故事——說的就是日常系作品。而上季的《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田中くんはいつもけだるげ),便是這類故事。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重版出来》:出版界的時代之爭



與以往愛製作劇場版動畫不同,近年很多漫畫都拍成了真人版電影,連與動畫關係密切的《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浪客劍心》(るろうに剣心)、《爆漫》(バクマン。)、《暗殺教室》都拍攝了真人版電影。這並不令人訝異,自1990年代出版界巔峰回落以來的20年寒冬,紙本市場越來越被影像蠶食,漫畫以跨媒界發展已成為常態(看過《爆漫》漫畫或動畫版的自會明白,而真人版則沒正面提及)。而上季的漫畫改編日劇《重版出来》,也能看到出版界沒落的悲愴。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Pokemon Go爆紅——除了流行,還是文化問題


因為手機遊戲「Pokemon Go」的推出傳言甚囂塵上,成為香港最熱議的話題,甚至很多人談到集體回憶。如果說是三十歲以下的人群,那麼倒可理解着迷於PokemonPocket Monster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是在呼應其童年回憶;問題是叫囂的很多都在三十歲以上,那除了是一種貌似好玩的新式遊戲ARAugmented Reality外,更讓我聯想到的,或許更在於我輩對日本流行文化的情懷。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暗殺教室》第二季:學生應順從社會規則?


去年聲勢浩大的《暗殺教室》,竟能逆《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的常理飛快地把漫畫、動畫、電影一起完結,幸好也正是如此保持到較高水準雖然結尾湧出的配角背景有點雞肋……)。恰好之前說到寬裕世代教育的問題,《暗殺教室》正可作為教育問題的延長線。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寬裕世代又如何》:被社會出賣的一代之苦樂


本來想着看宮藤官九郎的搞怪編劇,但最終還是被他顛覆一遍:《寬裕世代又如何》(ゆとりですがなにか)劇情正經八百(是自其處女劇作《池袋西口公園》[池袋ウエストゲートパーク]以來的唯一一套正經劇作),而且故事集中在近年社會題材劇中最常出現的人際關係重組。要說故事沒有特點,倒也不是——赤裸裸談寬裕世代(ゆとり世代)、而且捕捉到這代尚是年輕的人的迷惘,在早標籤化他們的社會中這並不容易做到。從中更值得談論的,是寬裕世代在社會中的悲劇。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法律劇主角不是法律,為了什麼?


上季以警探劇主導收視的日劇,剛過去的這季收視最佳劇種忽然變成了法律劇甚至動畫也祭出了由電玩改編的《逆転裁判》(雖然粗糙得令人無語)。雖說法律劇一般較有保證,但這季收視也不見得與此有關:一來收視較佳劇集的主演松本潤、大野智、竹野内豊,近年主演的日劇收視率近乎沒失過手;而另一問題是,這季較高收視的所謂法律劇,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法律劇。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Signal》:韓劇操弄人心的典型

記得《Signal》(시그널)最初播放的時候,被認為抄襲港劇《隔世追兇》,但當後續劇情的複雜連動出現後(例如二十年後查問疑兇找證據來供給二十年前破案,顛覆了一貫的改變歷史及過去為現在服務的窠臼),抄襲的說話已不再興旺——畢竟港劇那些直白得要命的劇情(竟然把東西埋在樹下就可留給後人挖出來)早已被比下去。但我覺得《Signal》之所以被捧稱為神劇,倒不單在故事設定或與社會相連,而是繼承並深化了韓劇最厲害的特色:操弄人心。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虛偽的禁忌:社會與AV的角力


正當AV已變得日常化,日本雜誌卻傳來著名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因為新聘的職員拍過AV而取消聘約,連香港傳媒也有所注意。當然這只是八卦雜誌的說法(如一劍浣春秋就不相信),但能引起不少人討論自有原因——既對應着AV女優的社會邊緣感,也繼續把AV女優與黑暗未來劃上等號。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太陽的後裔》與《Signal》:韓劇走在分岔路


剛完結的第52回百想藝術大賞(52회백상예술대상),兩套2016年神劇命運迥異,再度掀起韓劇熱潮的《太陽的後裔》(태양의후예)在技術獎項全軍覆沒,深受韓迷青睞的《Signal》(시그널)則奪得3個獎項成為大贏家。我無興趣考究獎項問題,只是單單作為觀眾的感受而言,這兩套劇恰好是韓劇的兩種極端。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長野紀行——鄉土成為觀光根基


近年中國人的「爆買」熱潮,成為日本人的熱話——不過那只是一線大城市的情况,另一個更深刻的現象可能是台港各式偏僻航線相繼開通,從北海道旭川到香川、愛媛甚至最窮県鳥取都成為了新的觀光落腳地。但按日本官方數據觀光消費收入首幾位的県中,卻出現了對鄰國來說十分冷門的長野,在這既無鳥取的柯南、鬼太郎也無岩手《海女》(あまちゃん)加持的地方中國觀光客上升不多但其他外國人卻有着顯著上升。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世界正走向絕望?——從倖存系到本土


作為常被台灣及香港人比照為前車之鑑的日本,8年前年宇野常寛的《00年代的想像力》(ゼロ年代の想像力)大力提到迷失的十年後「倖存系」(サヴァイブ系)精神的普遍,至今香港及台灣也確實擺脫不到這種命運這正是《深夜食堂》在台港受歡迎的主因)——90後對社會的無力以至只關注自身想法,甚至連工作也踏入整體得過且過的困局中令前輩心酸不已。最近的標誌事件,就是六四燭光晚會的爭議。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從柳海龍到曹星如——中國搏擊運動的文化問題

你發現近年中國掀起了武力熱潮嗎?說的不是東海與南海爭端,也不是葉問或黃飛鴻式武打片,而是最實在的武力——打架,自千禧年的散打到今天的MMA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鬥)越來越旺場。恰巧香港近來娛樂及體育話題也離不開打架——既有職業拳擊手曹星如豪奪19連勝,又成為「港人驕傲」的一分子;那邊廂新免費電視viuTV的焦點節目《G-1格鬥會》找來女藝人上擂台,成為連日娛樂新聞焦點。「武力」的崛起,其實另况味。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李斯特城的低調成功——亞洲資金的最佳示範


隨着李斯特城萊切斯特城Leicester City)以大冷門之姿奪得英超,近來極多球隊相關的信息暴露在媒體之下,尤其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亞洲元素」——好事的中國人還會把「中國」這個成分抽出來大肆謳歌一番例如泰籍班主維猜(Vichai Srivaddhanaprabha)擁有華人血統,副主席之一劉詩來是「紅三代」——當然還有那些意外成為焦點而爆紅的泰國僧侶。但從主場頒獎儀式看來,維猜不太喜歡搶風頭、對着鏡頭的靦腆反而還不如兒子般活躍,卻讓人看到球隊的致勝之道——低調。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李斯特城與馬體會﹕金元足球的反例?



大概今年是千禧年以來足球界最標誌性的一年:隨着李斯特城/萊切斯特城(Leicester City)提前兩輪奪得英超冠軍,馬體會/馬競(Atletico Madrid)接連打敗巴塞及拜仁三年內兩進歐冠決賽,草根足球戰勝金元足球不再是曇花一現而是熱潮。很多論者說這是窮隊的勵志示範作,但這能否說服窮隊以後都不用再硬擠大錢來買球員、富隊不引進巨星呢?那不過是看不透金元足球的本質。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醫療劇《Fragile》:揭穿表面繁華的脆弱幸福


之前說到湯禎兆提及沙林毒氣對日劇的影響,除警探劇以外,另一大增劇種是醫療劇,而上季收視第五位正是醫療劇《Fragile》(ファジャイル)。雖說故事結構仍是一貫熱血新人×出格前輩的典型育成風格(原著是漫畫),新意欠奉;但特別的是它既不走一貫脫離現實的神醫藥到病除路線(如「孤島」系列[Dr.コトー診療所]、《救命病棟24時》系列、《醫龍》系列),也不是權鬥或對抗醫療體制(如經典《白色巨塔》[白い巨塔]),而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現代社會中的醫生應是怎麼模樣。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從《太陽的後裔》到「安裕之死」——當威權走到末路


近日香港新聞最轟動的一定是「安裕之死」——不單新聞牽涉香港的核心價值問題,事件本身亦印證香港新聞界的墮落,在港人眼裏頗有「將軍一去,大樹飄零」的節奏(希望現實不是)——心智正常的人大概沒人認為寧可白賠薪酬也不願多留「得力助手」一個月是正常的,更不用說「減人好於減薪」這些屁話。剛好近月爆紅的《太陽的後裔》(태양의후예)完結,最令我深刻的就是威權的痕跡,與新聞恰有接合之處。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從《足球小將》到《排球少年》——運動動漫從超能到寫實的轉化


拜《黑子的籃球》(黒子のバスケ)結束後運動漫畫一家獨大所賜,取材自較冷門的排球的《排球少年!!》(ハイキュー!!)人氣異常地旺,旺得連近年已不製作長番的動畫界少有地在當季動畫完結前已公布製作下一季(而且當時的動畫故事進度距離漫畫已不遠)。當然要說其火熱也並非偶然——大抵它是《男兒當入樽/灌籃高手》(スラムダンク)以來最熱血的團體運動作品,或許更延伸的看,它顯示着動漫作品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