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閨蜜干政風波 重點不在干政在體制



不久前才寫了三星Note 7事件反映的韓國體制瀕臨崩潰,想不到這麼快就有了下集。總統朴槿惠(박근혜)的親信崔順實(최순실)涉嫌在未有實權下參與政務更藉與總統的關係中飽私囊,不僅惹來大規模示威,法院近日召了多個財閥掌舵人應訊,今日國會對朴槿惠的彈劾案更以大比數通過。為何干政會鬧出如此大風波


制度外親信的默許

無論是什麼國家什麼政權,幾乎都有親信存在——他們與總統關係好,因而獲得直接或間接權力以協助或影響國家施政,好聽一點的可以稱作「智囊」,不好聽的就是「爪牙」。尤其在現代政治黨派分明,沒有派系支撐難以登上大位,培養自己的勢力自然是必須的。因而純粹從法律而言,崔順實被檢控的並非干政(畢竟總統要用什麼人協助施政,那並沒有硬性規定可言),而是其施加壓力向財閥索錢。當然光是這點,就足以令百姓憤怒:原本一直只是傳聞的「財閥政治」,在這次事件中終於正式浮出了水面,財閥與政權之間確有利益輸送因而要改革國家資本主義體制才會難上加難。


但這只是耳熟能詳的表面問題,最大問題還是崔順實的身分。以新興宗教教主崔太敏최도원)的女兒之姿與朴槿惠關係密切,但在政府卻沒有任何職位——究竟是避嫌還是不能名正言順不得而知,但正是無役職而能接近權力,才會惹來這起風波。


這背後還有一段故事。據說當年朴槿惠之父朴正熙박정희)在總統任上遭曾經的親信沒錯,又是親信)金載圭김재규)刺殺,金載圭自述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希望當時代行「第一夫人」之職的年輕朴槿惠疏遠腐敗的崔太敏當年他調查崔太敏的資金問題而與對方對着幹。但最終朴槿惠還是沒有離開她的「精神導師」崔太敏,反而更引入其女兒協助處理政事,當中不無諷刺。假設金載圭沒有說謊的話,那麼朴正熙與朴槿惠父女的總統生涯終結點,皆在崔太敏、崔順實父女的手中。如果說這是有趣的巧合,不過是一種戲劇修飾——追本溯源,這種巧合的來源,是韓國體制對制度外的「親信」的默許。


獨裁政治歷史遺下的個人執政結構

雖然一如世界各地政府,韓國在體制上確實有給總統各式智囊以提供政策支援,那似乎沒有親信存在的必要,正如朴槿惠自稱當青瓦台運作暢順後崔順實已離開,但說穿了只是枱面說法——如果真的沒有權力,財閥為何還會搭理崔順實?關鍵原因是韓國政治上,總統實際上仍維持個人執政結構,而非國際採用的政黨政治。


與強調政黨的議會內閣制如英國、日本)不同,韓國政治體制採用的是美國式的總統制,問題當然也如美國般,總統享有法案否決權、人事任命權及軍隊統轄權,總統權力較大。但韓國總統在此之上更喜歡設立各種「委員會」架空官僚機構安插親信,甚至就算在國際政策上也敢於以行政手段繞過國會(若在美國,總統有可能受國會或法院挑戰),三權制衡實際上並沒有發揮預期效果或許說是前代獨裁政權留下的遺跡。


個人執政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就是幾乎全部民選總統的身邊人都爆出政治醜聞,金泳三(김영삼)之子、金大中김대중之子、盧武鉉노무현之妻、李明博이명박之兄都牽涉賄賂問題,明顯看到政治權力的分佈。而新總統幾乎都會清算前朝,總統卸任後下場大多不佳,利用司法偵查來達到政治目的的總統權力可想而知。而每屆總統當選後都會改組執政黨,也具有強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


韓國社會依靠人多於制度

或許是東方講求威權的文化潛意識上仍產生一定影響力就算以整個韓國社會而言,這種依靠個人或關係多於制度的傾向也是普遍想法,財閥正是如此:它們的崛起既是朴正熙獨裁管治下的政策(某程度上是朴正熙個人能力的表現),其成長也是依賴強人政治,才會陷入後代不斷的危機。政權與財閥互通聲息自是必然:大家都在依賴個人而免卻制度牽制,利害某程度上是一致的,其顯現就是國家資本主義—這制度無疑就是由一眾「個人」支撐起的體制。因而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世界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中,韓國在2014年排名雖只是22今年更升到20,但在已發展地區中算是前列且是制度最弱的國家而在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2015貪腐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中,位列37的韓國在已發展地區中亦是排在較後位置。


在這樣的背景下,「親信」的登場並不令人訝異——那大抵甚至可說是「默許」的,前提固然是不能惹事。因而「閨蜜干政」其實並非個別事件而是政治之惡的集合體既包括官商黑幕也有政治制度漏洞的因素在內,這才是引發大規模示威的關鍵—韓國雖已實行民主選舉這麼多年但他們看到的國家卻與期望相反,階級尤其財閥的問題不要說解決反而還越來越嚴重與民主理想走得越來越遠說穿了那還是國家體制陷入臨界點的象徵。當然這也與經濟向下及其潛藏的體制破綻互為表裏。


反觀香港傳媒雖然對這場風波以至政商關連的體制有一定表述,卻出現了急忙為這場示威加冕的報道並立刻對比香港社會運動弱點那倒令人感到無知:無視體制與百姓抗爭價值觀的不同,只一心想找到表面異同的粗疏對比,看不到問題核心所在,自然是香港還停留在表面叫喊的寫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