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朝鮮旅遊節目與日本旅遊節目——為何是兩個極端的析論?

因為TVB「旅遊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爭議,朝鮮再成為新聞點。由於節目宣傳上以「真實一面」為招徠,引來諸如脫北者關注組織批評誤導,同時卻意外獲得好收視。但令人思考的是,近年關於朝鮮的論述,似乎有不少轉變。

雖然節目的宣傳手法爭議成為新聞焦點,但就算撇開宣傳手法,脫北者關注組織也認為TVB替朝鮮粉飾太平。這種論調其實並不新鮮,除了西方社會長期對於這封閉國度都賦以落後極權的刻板印象外,近年鑑於東方的崛起,對朝鮮的關注日增,同時脫北者在韓國、中國甚至外國也有了一定生活支撐,因而脫北者、研究者或寫作人對朝鮮的論述也與日俱增。問題在於這些著作中,絕大部分講述的是脫北者的困苦經歷,似乎一直都站在妖魔化朝鮮的一元論述上。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北斗星號的解離——新幹線的夢魘


若說今明兩年日本鐵道的大事,最矚目的是北陸新幹線及北海道新幹線的開通。但近日最惹輿論關注的,卻是北斗星號被解體。對於愛在東京蹓躂的華人來說或許並不關注,但由新幹線開通導致的北斗星號、仙后座號兩款經典寢台列車結束營業,確實象徵着日本鐵道翻天覆地的轉變。究竟新幹線是好是壞,很難簡單道明。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從《羅生門》與《是有種人》說起——東方文學的兩大系統


近月最令人注意的香港流行樂曲,想必是《羅生門》與《是有種人——又是黃偉文與林夕的對碰。近十數年兩人近乎壟斷香港樂壇歌詞創作,也因風格迥異而各有不少支持者;而之所以香港樂曲歌詞在華語樂壇仍在頂尖行列(尤其聲調的應用——普通話/國語歌基本上已不會理會聲調與音調的關係,唯獨廣東歌仍注重),也正在於二人的風格,正對應兩種東方文學大系的風格,令很多人着迷。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在樂迷的眼中,這兩人的特質總是互相抗衡並互相窮盡的,也就是類似二元對立的狀態。這可從不少方面看出: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東亞教育奇蹟」疑問——當我們在討論「儒家傳統」,我們在討論什麼?

東亞教育的問題,近期在BBC紀錄片《中式教學適合英國學生嗎?》熱播下已成為熱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趙永佳教授上月末的文章〈「東亞教育奇蹟」的國王新衣〉,引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認為「普魯士基因」和儒家傳統合流形成現時的「新科舉」,說得頗有道理。只是從古代外儒內法的思想下,究竟「新科舉」是否真的能以「儒家傳統」就能解得通,卻不禁令人懷疑。這正是現實的討論模樣:討論教育問題太簡單地聯繫至儒家,而未深考背後究竟是什麼。

日韓歷史上都沒有真正的科舉

如果說現在的應試主義源於古代科舉,大概沒太大異議。而中村修二以韓國的補習風潮來說明東亞教育的應試主義,的確跟古代科舉模式有相關之處,稱之為「新科舉」或許並不為過;只是中村修二的祖國日本,其實從未流行過科舉,甚至日本也沒有真正的「儒家傳統」可言,因而令我有一個疑問:這樣的日本,為何反而是現代東亞世界裏第一個實行應試教育的國家?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中國歷代的文治誤解——從閱兵說起

九月三日的抗戰勝利閱兵,終在一片喧嘩吵鬧中結束。吵鬧既在於民間的國家自豪感與生活受阻的擺蕩,也在國際間的結盟或國力競賽的爭拗。但從本質而言,閱兵所指涉的,仍是中國早已存在的耀武揚威心態(不純粹是規模的問題,與同樣盛大的朝鮮閱兵之於朝鮮人的政治功能相比,中國人普遍對閱兵更多一重心理認同及忍讓,源於其泱泱大國的自豪)。



之所以要強調耀武揚威,在於傳統上太強調德治,尤其在宋明理學下文弱的李氏朝鮮自號「小中華」,更深化了中國文治的印象,因而武力常被忽略。中國歷史上,歷代皆有大型閱兵,尤其在宣揚國威的時代,以秦始皇、唐玄宗、明成祖最為著名。而在重視禮法的周代,閱兵亦早已是常態,《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周禮‧春官‧大宗伯》也列有閱兵相關的「大田之禮」,更不用說往後閱兵慢慢走入法典。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AV為何要打馬賽克?——傳統上的觀察



15禁日劇《馬賽克日本》(モザイクジャパン)劈頭就問到一個尖銳問題:日本法律175條明文規定,發佈或公然陳列記錄猥褻(わいせつ)的媒體屬於犯法(參考),為何打了格的AV卻可以賣?可當作沒做愛?這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但或許我們總有誤解:有碼AV等於合法嗎?正如上篇〈AV題材日劇《馬賽克日本》:這是AV產業的真象嗎?〉所說,ビデ倫(日本video倫理協會)當年放寬了審查尺度即被搜查,反映出並不是不違法,只是警察沒有嚴謹抓人,正如警察沒有特別掃蕩灰色地帶中的經紀人公司,並不等於這些經紀人公司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