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太陽的後裔》與《Signal》:韓劇走在分岔路


剛完結的第52回百想藝術大賞(52회백상예술대상),兩套2016年神劇命運迥異,再度掀起韓劇熱潮的《太陽的後裔》(태양의후예)在技術獎項全軍覆沒,深受韓迷青睞的《Signal》(시그널)則奪得3個獎項成為大贏家。我無興趣考究獎項問題,只是單單作為觀眾的感受而言,這兩套劇恰好是韓劇的兩種極端。


1. 營銷vs.口碑

《太陽的後裔》開播以後最引人注意的「技術」,弔詭地並不在於劇集本身,而是其營銷手段。眾所周知,這套劇最特別之處,是打破慣性的邊拍邊播,改以先製後播來滿足中國的審查而做到中國同步直播。固然在現時連資金也全球化之下,這已是選擇徹底全球化的韓國看重之路,很多評論人也認為,劇集引起風潮除了因為力塑典型浪漫,也與吊胃口的營銷有關。但營銷的副作用也十分明顯,結局被嘲為「廣告特輯」甚至被官方審查,其商業味道比劇味更濃。


而以本土市場為目標的《Signal》,雖然在海外幾乎沒有宣傳,但紮實的劇本(今昔互動極為複雜)與勇於探討韓國社會問題(不少報道認為劇中案件取材自韓國的真實案件)獲得極佳口碑,慢慢受到海外注目,在韓迷眼中更遠勝《太陽的後裔》。


一言以蔽之,《太陽的後裔》拍的是韓流,《Signal》拍的是劇集。這是有趣的狀態,強力營銷與強力劇情在這時空下同樣能成為神劇,大抵只能在韓劇到頂峰而稍為沒落的這一刻才能實現。但也可以想見,以後憑韓流一直以來的營銷手段而火紅的可能性會越來越低,可供對照的是,韓劇現時也有越來越回歸紮實劇情的傾向。


2. 傳統電視台vs.有線電視台

說韓劇回歸劇情,最明顯的是近年有線電視台tvN的劇集的崛起。雖然tvN新近火紅的《又,吳海英》(! 오해영)回到最基本的愛情故事,令韓劇近來又變回普通韓流,但對劇情的營造及玩味還是比《太陽的後裔》深刻;當然tvN的看家作品,自是其對社會現狀理解的深邃,近年的「請回答」(응답하라)三部曲、《未生》(미생)便是表表者,而《Signal》也同樣沿着這條脈絡走來。


如果回看韓國傳統三大電視台KBSMBCSBS充斥着狗血劇(막장드라마),不難明白那其實也是時代之爭:傳統電視台擁有龐大資源但也傾向穩住上了年紀的主要受眾,有線電視台則在擁有較自由的環境下製作新銳節目,形成近年的激烈競爭。而《太陽的後裔》收視告捷,也被視為傳統大台的一個回應:在現時營銷已成熟的前提下,把原先想穩住觀眾群的邊拍邊播方式改為先製後播,既有助於外銷,也能提高劇集的完整度,因而後繼的幾部劇都以此模式經營。雖然《太陽的後裔》劇情上其實並沒有新意,但影像製作則十分精美,這在邊拍邊播的條件下很難做得好。


正是在劇烈競爭下,傳統大台才會思考改變行之經年的方針,而有《太陽的後裔》的誕生。香港電視業恰好構成對比,TVB受訪時明言劇集要照顧mass,固然香港的年齡結構也確實比韓國更偏高(但韓國也同樣面對老化社會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韓國傳統大台在面對衝擊下反思轉型,而TVB則在沒競爭下放慢改革腳步,最終迎來近年的收視不振。如果看到近年中國網絡媒體積極買下外國劇集及動畫版權同步直播,對比近年香港的電視台仍是外購然後延遲播放(例如viuTV播《太陽的後裔》),正好說明香港電視業的保守滯後,並非一句「市場小」就能含糊帶過。

3. 舊代韓劇vs.新代韓劇

走典型浪漫路線的《太陽的後裔》,可說是舊代韓劇的集大成:韓劇定律的旺場女主角+小鮮肉、韓國電影賴以成功的動作及緊張場面、鼓動(煽動)感情的暖男+純愛、漂漂亮亮的畫面(說的既是電影感,也是那些赤裸上身的士兵,當然少不了那極度同質的韓式化妝)。更甚者,作為劇情高潮的重逢並非放在結局而是倒數第二集,結局只是在說未說完的故事,似乎在劇集結構上感情後續比死裏逃生更值得強調。以結構而言,結局整集就算刪去也完全不可惜。


創作較自由的有線電視台就不拘於此了,比起理想得近乎夢幻的戀愛,更着重於緊貼社會脈搏,無論是「請回答」、《未生》還是《Signal》,都是在刻劃社會變化的前提下道出現刻社會的弊端,並非單純的訴說夢想般的故事。而從《未生》火熱衍生的合約工修法(坊間冠以《未生》主角的名字而暱稱「張克萊法」),除了對僱傭條件的反思可媲美日劇經典《悠長假期》(Long Vacation)外,影響更超越了戲劇本身。



這本來就與社會發展相合:當社會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時,夢幻故事當然成為主流,2000年代的韓國正是如此,《冬季戀歌》(겨울연가)在日本爆紅也被認為是一種回到社會向上時的懷舊感;但當社會發展至極富甚至開始下降時,夢幻假象自會慢慢被戳破而由現實取代。那麼舊式夢幻的《太陽的後裔》與貼近現實的《Signal》同時存在,正反映現刻韓國正處在轉變的交叉點中,問題是媒體能否適應這樣的變化,tvN近年的成功原因正在於此。由此可聯想去年TVB重播《大時代》,其現實荒誕感比現刻播放的脫離現實的港劇還惹更多共鳴,或許正是適應不了這個轉變的表徵。


4. 逃避社會vs.面對社會

前面3項大體都是背景資料,個人認為兩劇的核心差異,是對社會的態度。傳統韓劇之所以受歡迎,在於其夢幻程度遠超於社會現實,才會在已發展地區產生重回舊日時光的浪漫想法,因而本來就有掙脫現實的傾向。早年作為韓流標杆四季系列(사계 작품들)大賣苦情,背景也是在面對現實枷鎖(尤以家庭為主)下描繪出的苦戀故事,雖可說是社會的療癒劑,但同時也有認同這種社會制度的傾向。《太陽的後裔》也是這種思路的產物,女一受制於背景的不公卻沒有任何反抗動力(辭職開不成店就立刻回頭),男二因背景差異放棄愛情或放棄工作,都有向現實低頭的味道;最終獲得祝福而走在一起,也只是源於說服父權,反倒驗證着父權的權威。


樂觀地看我們當然可認為是現實社會中最理想的戀愛(所以才會夢幻),而特意把災難或游離場放在戰火地區,除了製造戀愛共同體的連帶感外,更突顯韓國的「幸福」——沒有戰亂,也不缺乏醫療設備(這本來也是海外最初看東方的感覺)。但這種尋找小確幸的倖存心態,更像是在說服觀眾要樂於接受這套社會制度及其所延伸的無奈,當經濟不景,社會問題發酵,這種制度出現了危機,大眾就變成沒有應對及思考能力,只剩下依靠權威(政府及財閥)這一條路,整個社會缺乏了抗逆能力。這正是韓國現在的狀態,也是過去日本、香港、台灣甚至歐洲的狀態,搞不好還是中國未來的狀態。


雖然社會感並非釐定戲劇好壞的準則,《未生》產生社會現象本來就是異數,但傳統韓劇對社會刻劃不足確是一個大問題,令故事往往流於俗套。典型如《繼承者們》(왕관을 쓰려는자, 무게를 견뎌라 - 상속자들)跟着《流星花園》(花より男子/꽃보다 남자)的套路大談跨階級問題,卻散發出一種認同他們的味道,而不提財閥佔領下整個國家生態的扭曲。


在這樣的背景下,tvN系統的故事就彌足珍貴。若說「請回答」系列大賣懷舊感是一種對韓國發展的回顧與反思,那麼《Signal》的案件,則是對發展歷程上人心變化的總結。例如為還信用卡欠款的綁架、抑鬱症的連環殺人案,便點出韓國人對社會轉變的不適應(女主角的對白還特意強調人心疏離)。縱使故事本身也未能扭轉現實的醜惡,有背景的人若沒有確鑿證據仍然慣於施壓,而男主角在面對過去的刑警問着20年後世界有沒有改變時只能虛應,結局卻清楚訴說堅持的可貴,作為對抗現實的最積極途徑。



當然夢幻與寫實述說着不同的故事形態,本身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時空的不同側重罷了,正如韓劇興起的首十年社會劇風頭遠不如戀愛劇或歷史劇,而現今現刻社會變化之下,舊式韓劇卻陷入榮光的褪色。其實無論是「請回答」、《未生》還是《Signal》,都沒有埋沒韓國文化的核心思想﹕講究人情的人際關係,在社會劇之中都得到很好的詮釋。這正好說明,戲劇的生命力從來都取自社會的脈絡,像日本大力改編小說漫畫淪為形式化說故事,香港停留在半婆媽式不痛不養的戲劇模式,最終失去了支持理所當然。與其把重點押在效果越來越不穩定的營銷,不如想想內容的改造,才能走出變革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