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澳門風災 貴族政治之果


黃子華《冇炭用》談董建華時說「無人可以做得來特首),除了澳門」言猶在耳,強颱風來襲後澳門與香港的表現卻完全相反,不僅人命傷亡,連避風及排水設施也出現極大差距,彷彿澳門還活在數十年前的發展中時代。不過從其政治到社會面貌看來,這次災難或許並不意外——災前無論從上層到下層,其實都反映着一種極度安定的樂園狀態,所謂人禍其實不止是政府的問題。



阪神大地震帶來的「義工元年」

這次救災中最令人困惑的是政府救援太遲緩,但民間自救卻令人感到鼓舞,頗有回到以往熱情世界的感覺——縱然據有曾與救災的義工說其實有一些遊客及上了年紀的人嫌棄救助者「阻街」(當然這種人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毋須太驚訝)。這令我想起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被稱為日本「義工元年」(ボランティア元年),民間不依賴行動緩慢的政府而大規模自救,以至近年的核災、熊本地震的民間救災行動力極高。只不過也正好說明阪神大地震之於日本的角色,與今次澳門風災的意義十分相似:以前從沒想過此地會出現這樣的災害(大地震在関西十分少見),因而無論平民還是政府都陷入手足無措的混亂之中無政府狀態,唯有民間的自發行動,令公民意識大幅提高亦反映了政府的不濟。衷心祝願澳門能盡快從這次災害中恢復,並因而有所啟發。



於香港人而言,很多人把澳門的無能視為在對內地關係上的反面教材:既已立了23條,電力也依靠內地,最終還提請解放軍來救災,幾乎完全依賴內地故香港不應「被攻佔」以免重蹈覆轍。不過單以今次災害而言,我倒覺得這樣說得太迂闊,以香港現時狀態已很難走回頭路變回「殖民地」依賴內地(與澳門回歸只改換門庭而內涵沒變完全不同),而且內地在此次災害也沒什麼角色,只是被動地救援說因為23條而不敢哼聲那更像是澳門自身的問題。


派錢背後的貴族思維

譬如一直被詬病的「派錢」,反映澳門管治理念出現嚴重問題。有支持激進民主派的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政府願意「派錢」,起碼令受害者真的能直接得到補償,比起香港政府面對示威者裝作一副與我無關然後不停打壓的偽善臉孔好得多。表面看或許真是這樣,但那也要建基於一個重要的前設:香港起碼有「反對派」與政府拉鋸,才會令法院近期成為了爭拗的磨心,但也同時反映法院作為獨立機構的公信力;而澳門政治上反對派勢力極小因而遊行也不太管用,政府施政更像是「皇恩浩蕩」,派錢就是這種公權力過度膨脹的顯現。始終制度上的最大差距是,香港的在上位者除了首任特首董建華外幾乎都是社會精英出身,而澳門卻是由世家大族把持。


事實上風災後崔世安不諳世事而後救災邀功的嘴臉,倒令我立刻想起2008年應對金融海嘯的時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正宗的世家大族後代,內閣成員多屬世家大族也直接派過錢來應對經濟困境,最終因太公子哥兒氣而評價極低導致執政自民黨罕有地垮台。當然我並不奢望崔世安會下台——回歸之前早已傳聞,澳門特首會由何、崔、馬三大望族輪流做莊,現實是就算崔世安首五年幾乎沒有什麼實際政績,還是無風無浪在非民主選舉中連任(與董建華半途下台、梁振英不爭取連任完全不同)。說穿了澳門現時的狀態本身就是貴族政治的反映——如果還算有為的貴族執政或許不會太差,但當能力不足的貴族登上大位,政府效能極差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停留在舊時代的官民

比較眾所周知但從未改變的政治毛病是,澳門立法會的組成極不民主,直選議席佔不到一半,而且還有很多是由特首委任,基本已能確保立法會「順利」向政府傾斜,沒太有監察的作用。雖然香港人看到的媒體所訪問的澳門議員看來較開明,但他們都是身為極少數派的民主派,沒有什麼政治實權,或許更容易令人看到澳門「自由」的假象—現實最大的問題是由大眾投票的直選,民主派得票還是遠少於建制派反映百姓本身也關心實利多於政治,或許在很多人眼裏現在的人禍是咎由自取。這樣的政治體制,與殖民體制幾乎毫無分別——實際上與香港不同的是,澳門回歸後第一屆立法會都由殖民時代過渡而來,就算政治改革也是直接與間接選舉一起增加席位,直選議員與非直選議員的數目差距幾乎沒縮小,也確保了前現代的貴族政治體制繼續實行。


在此基礎之上,澳門確實少了很多政治爭拗,卻也變得毫無遠見。民生只集中於拉上補下小修小補而欠缺長久策略,每年派錢而非投資將來正是顯現(相反香港曾派錢的一年政府被罵得很慘)似乎是為滿足最低限度施政就了事。事實上澳門房屋問題不比香港輕(王光亞借澳門議會「高效率」來批評香港建屋太慢實在貽笑大方),而今次風災所見的「豪宅屋苑」質量之低亦駭人聽聞;賭博業主宰經濟的趨勢至今仍無改善方向,縱使近年因各種因素導致賭博業有收縮傾向,政府的政策還是圍繞如何重振賭博業及相關的旅遊業,未看到有其他產業明顯發展的跡象。



因而當政府持續由不接地氣的貴族主導,那就會呈現古時朝代的必然定律:前期接觸平民的執政者還算有心有力改善政治問題,後代越來越不需向百姓負責,而百姓在這離地政治的體制下也被教育成只求實利,災害所帶來的人禍就會成為百姓的催命符——這也就是衰落的朝代裏一場旱災澇災就足以引來激烈民變的原因。但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連新加坡都開始慢慢算是半開放的時代,位列已發展地區的澳門卻還停留在貴族政治時代百姓還在依賴隨時脫線的政府管理。只希望這次災害之後,澳門能迎來一點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