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深夜食堂》日版vs.韓版:與其比優劣,不如看情懷


大概是自《流星花園》(花樣男子/花より男子/꽃보다남자)以來第一部連哈日族也注意的韓劇,韓版《深夜食堂》同樣擁有不俗口碑,卻引來不少哈日族埋怨偏離原作。或許我們真的太陷入與原作/戲劇作品對比的迷思中——這個方法套在非現實的《流星花園》尚算行得通,畢竟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性強的戀愛故事;但與社會氛圍緊緊扣連的《深夜食堂》,直接比較社會發展不同的日韓版本誰優誰劣,不過是捉錯用神。與其硬比優劣,不如從兩國版本看看日韓社會的差異。


A. 角色

1. 老闆是主角?

這個問題看似很蠢,但日版與韓版處理老闆這個角色時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小林薰名義上是主角,但在各個故事單元的主角均是不同的食客,老闆近乎是不起眼的透明角色,沒活幹時總是躲在角落吸煙,彷彿是洞悉一切的睿智者。金勝友(김승우)的老闆卻是另一回事:除了給老闆的特寫極多,老闆不僅較會參與食客的話題,老闆還當起了單元的主角,被女鬼故事嚇倒(第12話),當過戀愛諮詢(第13話),還會送臨盆食客禮物(第15)。


這可連結至日劇與韓劇本身的差異:日劇找的是要有特殊味道的演員,如小林薰本身最擅長的是扮演平凡小人物;韓劇要的卻是自有魅力的演員,主角自然是要搶眼球的人,而配角也用上偶像南太鉉(남태현)。如果以此對應傳統文化,或許是物語與傳奇的分別:物語重視的是整體的氛圍,縱以光源氏為主角的《源氏物語》,最用力刻劃的卻是上流社會的風貌;韓國古典故事則以人為主角,名作如《春香傳》(춘향전)、《沈清傳》(심청전)、《興夫傳》(흥부전)的故事情節都以主角為核心。當然這當中含有微妙的性格差異,日本人重視整體而抹殺個人,韓國人則重視在整體中突顯個人。

兩版本第一話的老闆特寫鏡頭

2. 顧客的背景

這大概是最顯而易見的差異,日版的顧客很多帶有「異色者」的色彩,牛郎、人妖、黑道、AV男優、脫衣舞孃、風塵女子、騙婚犯、逃犯……(原著還有更多);韓版的顧客卻絕大多數是正經人家,除了保留黑道外,把風塵女及脫衣舞孃合成程度輕得多的Snack Bar老闆兼陪酒女,也把AV男優改成有點深度的色情片導演,並用上了原著有而日劇未用的醫生、畫家。因而兩者的氣氛也明顯不同,日版瀰漫着暫時脫離殘酷現實的氣氛,有頗強的倖存意識;韓版卻充斥着向上進發的氣氛,食堂只是一時休息之所,散發的自然不是治療之感。


如果我們把兩國同有「上京」現象這個背景加進去的話,這個差別就顯得十分有趣:日本人似乎對「上京」已不再抱太大希望,而韓國人卻很熱衷「上京」。當然這有兩國現刻經濟發展的差異因素在內(在此也不得不說,在踏入近代直至「迷失的二十年」之前的日本,對「上京」不也抱着很大幻想嗎?),令日本頗趨向「小確幸」之境;另一方面韓國在前現代意識(例如儒家精神)仍強烈的現刻,向上流動的想法尤為強烈,也可說仍停留在「上進」的一元思想體系中。或許可以說,日版的氛圍是比韓版早了數十年的氛圍;而日本現刻的處境,或許也是數十年後韓國的處境。



3. 食物的作用

正如李圭泰(이규태)的《韓國人在想什麼》(韓國人意識構造,한국인의의식구조)提到韓國人不說好吃而多說吃飽,與日版《深夜食堂》幾乎每道料理都會讚歎好吃相比,韓版確實並不太多說好吃,同時也有一些地方是說吃好了的。這與傳統文化或許有一定關係,以士為尚的韓國,崇尚「君子遠庖廚」,廚師地位並不太高,食物更多被當作是一種生存需要;而日本人雖然傳統上也不太重視廚師(從《天皇的御廚》[天皇料理番]可見),但崇敬職人的傳統(源於士農工商的固定體制)卻令他們尊敬有能力的廚師,一直信仰八百萬神的他們也把食物看成天賜之物。此所以日版對食物的尊敬心,確實比韓版來得強,最大的證據便是每話完結時都會簡單講解煮食方法。


作為說明,可回顧美食評論家的故事。日版評論家不會把話說得太難聽(第1季第5話),韓版評論卻會把不好吃的菜稱為「垃圾」,而且常拿食物來開惡質玩笑(第8話);雖然結局兩者同是以無法用給星來評價,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一邊是舉起拇指大讚好吃,一邊是只說認同這道黃油飯,可見兩國對食物的態度。


與此相應的是食物在劇中的角色,兩種版本也有微妙差別。日版很多時把菜式處理為回憶或情緒的提示(例如第1季第1話的黑道、第1季第8話的偶像、第2季第2話的兄妹),把重點放在人物的過去與現在之上,用味道來回溯人情;韓版卻是成為人與人建立關係的橋樑,用人情來切入味道,如第1話黑道與工讀生的關係,便是以海苔包年糕來作為象徵。


而日版中難得以食物作為橋樑的拳擊手戀愛故事(第1季第6話),在韓版更把「食物」這個媒介架空,改成戀愛故事發生在食堂以外(第9話),似乎「食堂」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


可以餃子的故事來說明。日版強調的是好吃的味道,同時亦成為牽動老闆娘戀愛史的媒介,餃子貫穿整個故事(第2季第10話);韓版則變成麵條三姊妹看到「(偽)高富帥」而突然愛吃餃子的花痴路線(第3話),情感是主線,食物反而成了配角。


這牽涉到《深夜食堂》的題旨:原作者安倍夜郎說是要呈現不如意中的溫暖之處,小林薰在談到此劇時亦曾說「每個人都有時間無法沖淡的事物」,故而日版強調的是原著中的「回憶」;此所以韓版的改造並不奇怪,比起日本的殘缺及暮日感,剛成長為真正富庶經濟體的韓國仍在熱血沸騰的情緒下,大概還未說得上有那種懷緬的情感,而更着力於情緒及望向將來的描寫。




B. 氛圍

1. 小確幸vs.大志向

日版顧客故事的發展大多純粹圍繞感情:既有親情的重組(第1季第8話的偶像、第2季第2話的兄妹、第2季第6話的應召女、第3季第2話的脫衣舞孃)、愛情的發展(第2季第8話的逃犯與迷糊女)與幻滅(第1季第7話的半工讀青年與初出道女優、電影版的「情婦專業戶」),甚至不倫戀的轇轕(第2季第7話的電視編劇與製作人、第3季第7話的妻子回了鄉的丈夫與女棋士),有很強的風花雪月、逃避現實傾向,「小確幸」意識明顯,可說是近二十年日本社會氣氛的反映。韓版卻走在另一端,撇除兩版相同的橋段外,不論是半工讀生拚命兼職(第1話)、年輕女子演員夢(第2話)、街頭樂隊追尋自己音樂(第19話)的事業上進意識,還是忘年戀人策劃如何令家人允許結婚(第7話)、舊同學變成戀人的爭拗與甜蜜(第13話)的「常態」愛情故事,都帶有積極光明的傾向而非治癒的性質,顯示出努力向上的正面風貌。


也正是這種正負面之差,日版瀰漫着絕地求生感,而韓版則是逆境看到光明的味道。正如酒煮蜆阻止自殺的故事,日版是酗酒母親與中年兒子相依為命(第2季第3話),韓版(第45話)則是患癌的魔術師有前妻接濟女兒而可放心治病(當然他沒有治那是另一問題了),而魔術師倒霉時獲得上電視機會本身也是一種峰迴路轉(當然老母與稚兒本來已有象徵意義)。這種氣氛也可見於打工青年獲黑道拯救(第1話)、經理人與紅星另起爐灶(第11話)、街頭樂隊令本來嫌吵的街坊也折服(第19話)等故事中。


當然韓版魔術師的患癌本身是一個悲劇,但日韓對悲劇的處理也頗有差別:為要顧及年輕魔術師而不能表演較精彩的魔術,而食堂顧客也慨嘆魔術師的諸般不幸,正好對應韓國「恨」的情懷——不是我沒才能,而是周遭環境令我不能發揮的宿命論;此與日版演歌歌手剛成名便死亡(第1季第2話)恰成對比——曇花一現的淒美,卻自認為是幸福。又如韓版麵條三姊妹鬩牆在於相識的男人的身世成謎(最終對方選擇了老闆女兒),比起日版茶泡飯三姊妹在於壞蛋男人更滲透着「恨」的情感。韓版的濃重情感與日版的輕淡情懷,在對現實的取態下便形成了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


在此也可用拳擊手的故事來說明。雖然大家都是拳擊上的「最後一次機會」,日版的是有正職下的業餘打拳,在比賽中只是陪跑分子(海報只佔了一小角),卻為了打拳而辭工,是完全沒退路式,連生活也成問題(第1季第6話);韓版則是全職投入打拳(當陪練),縱使最後輸了決賽(之前也贏了不少對手),也只是拳手生涯完結,陪練工作還在(第9話)。另一點是日版拳手追求的是單親媽媽,並加插了一段單親媽媽的生活憂慮,小確幸感覺明顯;韓版追求的卻是年輕女護士,有着人生贏家的感覺。而且韓版也反映出一種排擠失敗者的情緒:當拳手輸掉比賽後食客都認為他已失去女護士(當然最終是團圓結局),競爭意識不言自明。



2. 個人vs.團體

看宣傳照就能說明一切:日版宣傳照全都是老闆一個人,韓版雖然也只有一款是跟食客一起的,卻是出現得最頻密的(播放前例會出現)。


若談故事的話,AV演員/導演的故事則能清楚看出差異:回鄉探望母親時,日版AV男優是即場吃母親的菜(第1季第4話),韓版色情片導演卻是把母親的菜帶回跟眾人分享(第14話);回來後日版是在食堂點相同的菜邊吃邊哭,其他食客也只能跟着傷心,韓版卻是大家氣氛輕鬆地分享吃光難吃的菜,明顯看到日本個人化與消極、韓國團體化與積極之別。


事實上,日版之所以有很多對情感的描寫,正在於日本的個人化嚴重,人際關係疏離下才有重構的需要,例如在食堂睡着的打工女與警察兄長及母親的重組(第2季第2話)應召女與離家出走父親的關係重構(第2話第6話),其徵結都在社會壓力;而韓版所有而日版所無的單親家庭母女重構(第15話),則是源於家庭缺陷,意義差別甚大。而且韓版本身重構關係的故事不多,反而鞏固舊關係的故事更多,諸如電視製作人向昔日紅星贖罪(第2話)、漫畫家感於亡友而掙扎減肥(第6話)、紅星找回昔日經理人的情義(第11話)。如此明顯看到韓國的人際關係連結,比日本緊密得多。



又如茶泡飯/麵條三姊妹講愛情態度的一段,日版是其他食客自成小區地側目及諷刺,而韓版卻是熟客過來搭話言笑,很能看出日本人的重視個人空間與韓國人恃熟賣熟的差別。

除了食客的反應外老闆反應也有差異


3. vs.

關於日版《深夜食堂》的靜,上篇已說得不少,在此不贅;而韓國則是恰巧相反的急促文化。當然上面提到的老闆宣傳照差異,已是一個證明。更明顯的在於拍攝手法:日版很喜歡把劇情推進以簡單鏡頭或旁白表現出來,韓版卻喜歡仔細拍攝出來。例如美食評論家之姊與流浪吉他手的故事,日版以一個鏡頭交代,韓版卻完整拍攝吉他手在姊姊的家裏吃飯;拳擊手的賽事日版以兩分鐘拍完,韓版卻把整場賽事三回合甚至晉級過程都拍出來;警察黑道一對朋友的故事韓版交代胡鬧舊事也與日版不同(結尾日版特意交代舊女友死亡,而韓版略過不提,也顯示出冷與熱、絕望與希望之別)。


當然這也牽涉日韓拍攝風格的差異,韓國電影較注重動作,日本則注重文青感,這與他們的國民性格剛好對應。


總結

正因兩國的社會文脈不同,日版表現的是正常世界外的另一溫情世界,韓版的卻是一個暫時脫序休息但鼓勵向前的世界,此所以若以「治癒」來作為作品衡量基準,韓版自然不如日版;但以「鼓勵」來衡量的話,則日版完全不及韓版,因而直接比較二者優劣實際上毫無意義:哈日族當然會覺得日版較佳,韓粉也同樣樂於看韓版。當然也正如上篇所說,早已在沉淪世道下的香港與台灣,日版的「治療」遠比韓版合口味,這也並不意外。

若真要說敗筆的話,韓版最大的問題就是常常出現其他食物如Pizza與美珍香的置入,弔詭地抵消了食堂在劇中的份量。莫非韓國真的這麼不重視館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