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欽天監與天文台——測得不準就是罪?



1月的「霸王級」寒流來襲,令廣州下了令人好奇的雪,香港人更蜂擁登高賞霜,最終要消防員拯救下山,惹來罵聲一片。但當寒流過後,輿論的集中力卻放在了天文台的誤測上,網上更加口誅筆伐,有如罪大惡極。適逢近日再有寒流來訪華南,天文台天天修正預測又再被推上風口浪尖,無論怎樣解釋也被認為是開脫。我無意為天文台說情,只是覺得這個社會有點可笑。




或許香港人這樣敏感,在於天文在中國文化裏別有意義:不論是虛無的「夜觀星象」讖緯學,還是在以農立國下必須顧好曆法以有好收成的現實氣候關顧(當然兩者在古代有一定關聯),天文在歷朝歷代都極受重視,就算聘用外國人也在所不惜,在唐代便有來自印度的瞿曇氏四代任職司天監,明初設有回回司天監,以及更為人熟悉的明清以洋人為欽天監。或許再加之在中國風土上,總是有信奉權威的一面,以往天文台的不準便一直被拿來取笑。


清代的曆法之爭

當然中國歷史上對天文的看法也不是沒有轉折:清初天文曆法曾出現新舊曆法之爭,跌入一段迷惘期。那是一次時代局限的顯現——名為曆法之爭,實為中西學的政治之爭,亦即後來困擾東方百餘年的西化問題的先聲,首位洋人欽天監正湯若望獲罪被罷黜,原因並不在曆法不準,而是不辨傳統重視的吉凶,抽離了曆法本身需要精準的本質。但最終因所用的舊系曆法不準,湯若望死後獲得平反,欽天監正再由洋人出任,曆法回復至求準,或許可以說中國人對曆法的重視早超越文化層次。當然中間還涉及康熙帝的「西學中源」思路問題,在此不贅。


回到現今,天文問題當然早與欽天監時代不同,當年的曆法問題早已不再是問題(不用說準確度,只消說新舊曆並行不悖,已把當時的爭拗化為無形),卻同時多了一堆新的問題。如果說預測溫度求準,那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測不準的時候,究竟代表了什麼?和以往曆法之爭一樣,代表香港水準已追不上世界?確實有評論說香港天文台資源緊絀,儀器已不是最新的(但現實的香港人罵得最多的是白賺薪水——管它資源如何,做不好就應被罵)。然後又有很多人說外國比香港準,例如說日本連局部地區下雨都測得準,當然現實是日本天氣誤報並不罕見,甚至曾因誤報地震導致交通癱瘓要出來謝罪。岡山県天氣預報主題曲歌詞中還有「雖然會猜不中」的自我調侃。


把極端天氣的罪歸咎天文台

這是我覺得可笑的地方,大家並不關心測不準所反映的時代局限。若說清代一度的測不準在於盲目依賴舊學的無知,那麼現在也強不了多少:天文台的說法雖然只有「雨太多」、「降雨時間長」被傳媒刻劃,但潛台詞其實大家都很明白,卻無意解決——極端天氣的困擾。然後大家看見的盛况是,天文台如過街老鼠,人門冷氣暖氣照常開,吃火鍋的地方依舊冷氣逼人。這不無諷刺,明明以農立國的中國自古對氣候都極為敏感,一個天文異象就彷彿天要塌下來,要不停做功德補償,現在卻已陷入見怪不怪的狀態——北京陰霾,廣州下雪,3月還是冬天,還有近年端午前後華南的陣陣陰雨(傳統上端午是最剛陽的時節)——反正不是我能管的。要說古代迷信,倒不如說古代對自然仍留有一分崇敬,反而現代人則寧願怪罪預測不準而不打算檢討自身,消費社會的時代局限明白不過。由欽天監到天文台,不過是由守舊到消費的時代背景改變罷了,歷史仍在重演。


而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近期重回公眾視線的核電(當然照常很多人視而不見)。五年前的三一一地震令核電廠成為眾矢之的,但風頭已過的今天,現正召開的兩會打算重啟核電廠計劃,反對聲音已不像以前般大。我想說的並非「好了傷疤忘了痛」,而是為何又要重啟危險的核電?


核能為何重回大家視線?

我覺得問題在於核電的討論一直都不得要領:核電是危險,但為何至今還繼續運作,而且還要加建?同樣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能源不足。或許五年前的核危機確實給了大家當時的警醒,那一刻好像核電真的很邪惡——但似乎真的只是那一刻,好像全球的核電廠都有很高風險,全球都有大型示威,各國都說暫停核電。而現實呢?金磚四國的能源消耗量一直飈升,兩年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回升,而深陷核電困擾的香港,就算在2011當年,耗電量也是持續上升。而且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力(事實上能源耗用少了,大多只在於器械進步下能源消耗少了,而非器械本身用少了),然後不得不令人詰問:我們所謂的反核,有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決心嗎?似乎不過是一時得令的時髦口號。


相似的還有香港近年討論得極激烈的堆填區問題,一直都各執一詞,擴建方案不知拉倒了多少次。問題又來了,擴不擴建堆填區,解決到垃圾增加的問題嗎?這點或許我較有發言權——我是住在堆填區的影響區域中的,卻不理解為何當區人關心的重點在當區樓價多於垃圾的增減(當然公開說的一定是空氣)。也就是說,大家所想要做的,其實並不在於解決問題,只是想把問題推給別人罷了。最後環保團體拋出來的說法,就是政府應該大力推動環境保育。但縱使環境局有心,現在看到的還是願意踏出一步的人少得可憐,譬如垃圾徵費說了這麼久還沒有進展,只能隔岸羨慕台灣(當然當中有政治因素影響,但我卻覺得更大問題是只要稍微打擾自己的生活,香港人都不會願意)。到頭來責任究竟是在政府,還是在人民?


我不知香港人(以至中國人)是否有心維護不夜天,只是當看到深夜無人的商場時亦燈火通明,而且堂而皇之地說是保安理由(那麼那荒謬的囍匯故作環保卻極浪費能源的自打嘴巴又如何解釋?),利益仍是壓倒一切的重點。毋須贅言,在現代肯定欲望的價值觀下,寬己嚴人已成了社會常態(記得某宗丁屋土地問題被揭出後,知識精英們追究的是政府為何批地,同時也認同原居民多爭土地是人之常情——「貪欲」是沒有錯的),而恪守簡樸者總會被視為守舊或反社會的呆子,然後大眾就會拿「跟不上時代」、「異類」來標籤同化,邀你加入這套價值觀(而且令我詫異的是,電子工具是越來越普及了,但操作電腦的水平卻越來越低——譬如連entershift+enter也分不清——社會似乎是越來越表面化)。


在看到連以閱讀聞名的日本人也拿智能手機多於書本的此刻,時代確實變了,也令我對月底的「地球一小時」越來越不抱期望。要現代人調低冷氣暖氣、放下一天智能手機,為地球做一點事,似乎真的難於登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