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香港人為何政治冷感?——從港日鐵路新聞說起

隨着政治氣候惡化,香港政壇越來越光怪陸離,去年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了回歸以來新高,一如200304年的環境惡化下選舉連續創下高投票率。歷史正不斷重演,是如民主派所說的「政治覺醒」嗎?但從大局而言,政治冷感其實從未扭轉過。

最簡單的反映是投票率的問題。最近的立法會補選大家斟酌投票率不高,似乎與近來殺氣騰騰的政治氣候不符;但就算最高投票率的04年立法會選舉,僅是55.64%;去年所謂創新高的區議會投票率,則只有47.01%。不說參與度較高的台灣跟韓國,就用以政治冷感聞名的日本選舉來比較好了:跌至新低的2014年眾議院選舉投票率仍有59.32%,史上第三低的2013年參議院是52.61%,近年差勁的數字比香港最好的數字還要高出一截。


日鐵播政經資訊 港鐵播新聞娛樂

如果說投票率不能作準的話(畢竟有人覺得生於殖民地的舊一代人投票意欲不高),那麼我們可在整個社會的氣氛來找到對應點,這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譬如最有即視感、居民最常接觸的鐵路新聞播放,香港鐵路與日本鐵路已有很大差異。港鐵播放的新聞娛樂及體育佔了不少篇幅(只有兩行顯示屏而無電視屏幕的老地鐵列車尤甚),而且廣告甚多;日本新幹線卻是另一世界:兇殺案進展、國際政局、大公司業績、交易市場的表現,都是一些極度正經的新聞,娛樂消息佔極少,而且多是具震撼力的消息。




日本嚴肅與香港嬉笑的分別,要說是政治感差異,或許更牽涉到中日性格上的差異:日本鐵路要求保持安靜,不太可能播鬧哄哄的新聞;香港以至中國的鐵路很多時都是嘈吵的,從而表露出來的公民意識(包括社會敏感度)便是霄壤之別。因而而播新聞的新幹線其使用者很多是商務旅客及想認識日本的遊客(要不然可能就是跟旅行團或只留在東京大阪血拼了),這些資訊具有增值作用,而新幹線以外鐵路則只播列車情報或天氣而不播新聞,共通點都在於安靜;香港及中國的地鐵則大多是市民運輸常用,娛樂可能更有給大眾消氣(或者也有點城市身分認同的味道)的作用。


日本大報嚴肅 香港小報化

這種差異並不罕見,報章的差異便是更明顯的徵象。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大報與小報(tabloid)之分,一般大報是走嚴肅路線,小報則以八卦娛樂為先,這在中國、日本或韓國都相同,銷量最高的也是全國性的大報,有助維持社會政治的張力;而日本大報更是用最傳統的做法——頭版多條新聞匯集,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用黑白印刷。在此基礎下再看香港及台灣報章,會發現港台的高銷量報紙同樣走向「小報化」的問題——指的不是報紙的尺寸,而是其內容及設計,譬如注重標題大小、顏色多種及花巧設計,新聞注重消費或引人注目導向。

 其實香港人及台灣人都知道問題所在:《蘋果日報》把發跡於美國的infotainment(新聞娛樂化)帶來香港及台灣後,掀起一段傳媒戰爭,自此走上不歸路。但兩地也有極不同的一點,台灣高銷量報紙還是偏向嚴肅,香港兩大壟斷市場的報紙卻都是「小報化」,公信力評分較高的報紙銷量加起來還是追不上其中一份。如果說政治冷感與現實環境有關,這樣的傳媒生態很難不出現反面效果——雖然《蘋果日報》在選舉或特別政治事件時還是會大做新聞,但很多時都附有似是而非的「幕後故事」,仍是娛樂化取向。最好的注腳就是前年火熱的香港電視劇集《導火新聞線》中的命題:要銷量還是要新聞性?明顯在嘲諷香港傳媒生態。


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報章,日本大報是「精英化」,香港則是「大眾化」,都是社會所選擇的。香港報紙的現實情况正是,政府或官員貪贓枉法的新聞,點擊率遠不如某個明星結婚。我再以工資為例好了,日本傳媒的工資是出了名的高,當中既有日本尊崇專業化的因素,尤其記者的監察角色,最現實的就是發行量的支撐——世界發行量最高的十大報章,日本就佔了五份,閱讀在日本可說仍是王道(雖然可惜的是,近年在電車上的日本人已很少閱讀了)。


官方主導vs.媒體轇轕

香港傳媒工資低也是出了名的,在這彈丸之地報紙出奇地多(就算不計算免費報紙,日報也超過十份),競爭激烈得形成供求問題,才會導向出一個現實問題:該如何看待銷量?從更深的文化因由來看,這其實是中國人嚴重的官方主導問題:為什麼這麼小的地方能令這麼多報紙存活?明顯有些報紙是靠某些渠道的資金支撐的,因而導致傳媒被看不起,香港人寧可眼不見為淨(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章之前說過,大部分香港人是不看某兩份報紙的。但這兩份報紙為何仍能生存?)。這與香港的政治邏輯相同:為何政治冷感?因為背後總有某些力量在動,不如不沾好了。作為參考,中國發行量最高的兩份報紙,都是「姓黨」的。

按:《新報》已結業


只不過日本媒體也只是表面風光:作為數十年來最能影響百姓的媒體——電視台,大股東正正是那些報紙集團。例如TBS與《每日新聞》,富士與《産経新聞》,NTV與《讀賣新聞》,朝日與《朝日新聞》,東京電視台與《日本経済新聞》,大的電視台全部都與大報相關,日本人的政治冷感並非無因。但與香港媒體立場的一面倒相比(以中文報紙而言,敢唱反調的也只有三份而已),日本報紙及電視台的立場卻較平均及自由,左中右各有代表者,投票率的差異或許就在於此。


當然這點可能言之尚早,在日本年輕人投票率極低看來,香港在近幾年政治波譎雲詭的環境下,年輕人似乎未至於這麼絕望(至少2012年立法會選舉中,年輕人投票率是高於近年日本年輕人的投票率的)。而相應的現實氣氛是,不像報紙般立場一面倒的網絡媒體漸漸興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