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里約奧運的失利 京奧的後遺


雖說是四年一度的宣揚國威盛事,今屆奧運卻在低注目下揭幕,既是被政治氣氛蓋過,也或許是遠在南美的盛事令有大幅時差的東亞世界熱絡不起來。無獨有偶,中國隊這頭幾天表現同樣熱不起來,這當然不光是時差的問題,而是一種困境的投射。


記得2008京奧在自家大門口下,中國首度贏了美國,令國人振臂高呼「體育大國」。真相當然是別國選手一般只用一兩年時間準備奧運,中國卻集中火力用7年準備京奧,若這樣也贏不到美國,反而才是丟臉。自然這樣的成就方法,離不開中國的舉國體制——這點坊間談論已多,在此不贅。


京奧後的斷層

問題是在京奧之後,中國運動界步上了一盤散沙的方向。客觀上三大巨星姚明、劉翔、李娜的淡出,較鮮明突出的林丹及孫楊(說穿了也就是體制中較脫軌的人)的表現常常令人摸不着頭腦,其他則除了傳統強項外也沒什麼突破,令上屆倫奧國家隊幾乎難令人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個人印象最深刻的也只是秦凱與何姿的抱抱)。沒有旗幟人物的問題在今屆延續,雖然孫楊仍是焦點人物,但禁藥風波之後形象已不足以壓場。


但想來這其實並不奇怪,之前三大巨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舉國體制的反例——姚明、李娜早離開了國土,一方面既是能自負盈虧地在世界闖蕩以提高成績,另一方面亦擁有巨大商業潛力;劉翔雖說出自舉國體制的成功,但其後的重傷及國民對其漫罵反映出對運動無知的反應,反而引證舉國體制的問題。如果這樣想,留在舉國體制的人縱使能獲得好成績,最終也不過是淪為國家隊的齒輪,沒有什麼足以吸引一般人的個人魅力可言,而導致現時奧運的死寂局面。


舉國體制的深化

但倒過來說,或許三大巨星的時代,才是中國的例外。舉國體制說穿了就是國家主義及精英主義的疊合,其在中國所連繫的淵源,一是共產主義體制,二是古代的精英階層政治(以科舉為代表),此所以也不用說到蘇聯或俄羅斯這麼遠,只消理解南北韓在運動競賽中皆採用舉國體制,便明白舉國體制的意義。這點而言,中國採用舉國體制自然而然,反倒作風較開放的胡錦濤時代允許脫離體制,才是例外局面。


那麼當習近平上台後高舉強權體制下的中國,當然不可能有這樣的例外,在運動的反映下,就是只有一堆國家齒輪般的運動員,卻沒有什麼特別引人注目或有興趣。如果再連結至近年中國在崛起下越來越慣常消費國族主義,問題或許更明顯:觀眾看奧運看的不再是運動明星甚或運動本身,而只是「國家隊」這三個字而已。雖然京奧也同樣是一種消費「國家隊」的玩意,但本質上與現在並不相同:京奧謀求的是中國進入世界秩序的盼望,比起國家隊的勝負觀眾更能感受參與感,氣氛成為了認識奧運的契機;之後的國家隊奧運比賽卻是在生硬催逼出來的氣氛下進行,看國家隊的勝負可能更在於國家自豪感高於觀賞賽事本身。


譬如說今屆開幕日的「第一金」射擊,輿論關注的不在杜麗能否再奪金牌,而是杜麗與易思玲的「雙保險」是否保證國家隊擲金;另一大失利的女排,觀眾看的若非「女長城」這個長久名號,而不會關注(應該說是不知?)個別球員的技術與狀態;更不用說一向起伏大的孫楊摘銀,總被冠以「失金」,彷彿金牌理所當然,拿不到才是不對。當然更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衝金失敗的運動員的悲慘未來常成為社會話題,但當奧運開賽時奪不到金牌的選手依舊會被觀眾忽略甚至數落而非同情(最有力的證據是,香港政府每屆也開宗明義邀請「國家隊金牌運動員」訪港),在「運動員」與「國家隊」之中,中國人永遠向國家隊傾斜,看比賽也只是為了看「國家隊」而非「運動員」,才會出現當年李娜單飛後被不少中國人唾罵的事件。


奧運是政治還是運動?

當然大局上奧運本來就是國族崇拜的盛會——奧運原本目的就是宣揚國家間的和平,才會以國家為單位計算成績,甚而牽扯到國際關係(例如韓國永遠都只看着日本),成為各國角力的場所;問題是對於觀眾而言,如果國家隊是全部的話,那麼就失去了運動的意義。我以廣告為例好了﹕鄰國日本賣廣告並非在賣運動明星(很多登上廣告的都並非知名選手),甚至根本不是賣有力奪牌的運動員,而是幾乎每個主流項目都有贊助商資助賣廣告,不要說他們期望較高的女排獲得美津濃(ミズノ,Mizuno)垂青,連從沒拿過獎牌的徑賽項目,asics(アシックス)仍然把參賽運動員放入廣告成為主角,彷彿賣的不是運動員或奧運而是運動本身。但情况在中國則完全不同了,廣告大多流於硬性營銷,運動本身似乎被當成是某種人的「工作技能」來看待,他們是與眾不同的明星,與大眾的生活毫無關聯,忽略了奧運鼓勵運動的另一主題。


因而衝金目標下的舉國體制,雖然催谷了京奧一屆的成績,卻成為了運動本身的催命符。京奧一屆在強力準備下催生了很多運動明星,反觀今屆中國運動員,雖說整體上是有七成屬於首次參賽的「少老多嫩」結構,但事實上衝金的仍大多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而且很多都不復當年勇而早早敗陣(而且是輸給外國年輕小將)。當然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非金牌運動員被嚴重看低,連帶運動本身也因被視作國家榮耀工具而被扭曲,導致倘沒有知名運動員時,對奧運的關注就被降得很低,然後在運動本身不熱絡下,各項運動的後繼者出現斷層。不是熱門運動、卻因是最早開始的項目而受注目的射擊,頗大一部分運動員都曾參與京奧(而且不少都聲名鵲起於京奧);跳水更是幾乎每個項目都有奧運元老,說好聽是穩定,換句話說就是新人不足,尤其若參考全國賽成績,就會發現這些國字輩戰將跟其他參賽者存在極大距離,不難發現重點栽培下的副作用。之前常說到中國全民運動的不足,今屆暫時的成績就正是註腳。


放進國際而言,這也不無衝突﹕發達國家一向靠着運動員自理的方法來培養新血,才會有效率地令人投入及關注,造就運動界別繁榮,而不停有新星冒起;中國體制卻在習慣團體及內部競爭下目標為本,變得很容易倚重元老,培養新星的通道必然會被堵塞。既然中國已朝着發達國家進發,在人民越來越不願熬苦、資本將來恐怕難以維持的狀况下(在經濟發展過熱的現實下,若相信景氣只升不跌,那不過是在步以前歐洲及日本的後塵),舉國體制便會嚴重扭曲,那正是刻下國足的問題﹕金元堆成的行業,含金量卻與日俱跌,最後金元不能支撐下恐怕只會剩下一潭死水。


也就如經濟一般,以前國家隊實力的不斷上升,建基於中國實力的嚴重滯後;但當底牌已揭開後就已難有明顯的上升空間,正是當前國民徜徉於過去過度樂觀之中而衍生的困境。但就像胡錦濤時代的各式改革,至今已多被強勢政治取代,體壇似乎也正走在這條路上,只是強勢主導的體壇,在現今的中國而言前景不容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