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從周子瑜事件 看中國人的道德論及國族意識



周子瑜的舉旗風波以極戲劇性的方式落幕:央視照播她的表演來說明官方並無封殺的打算,即中國以極和諧的方式處理事件;韓國卻反而鬧起了控告經紀公司JYP的風波,理由是種族歧視及打壓人權。要解釋這局內人不動而局外人卻大動的原由,我想最佳答案在於國族意識。

其實事件有個很有趣的地方是,中國官方從未明言禁制,民間倒先吵得沸沸揚揚,究竟是否在近年民族主義過度高漲下,上層已控制不了下層而出現少許危機(當然如果你是自由派的話,壓根就不會同意「控制」二字),還是上層藉下層來打先鋒,那確實是個疑問。例如近年的反日浪潮,雖然官方不太想弄得太大,民間卻熱血沸騰,國族意志似乎有脫離上層意識之感。


道德——近代東方對抗西方的力量

國族意志當然不是新事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它是西方國家的民間最重要思維方式,其具體表現則是帝國主義,其實就是政府以一種外擴的手段來轉移國內問題所憑藉的手段,通過把槍口對外的侵略來達至全民獲利。由於是由政府鼓起,實際民間意志可說在於政府的操控之下。事實上在十餘二十年前的中國,也同樣看到這個痕跡:把國家利益作為整體號召以向外擴張尋求經濟益處,也是常把「中國人富起來」或「中華復興」作為口號。


只不過當真像是「崛起」那麼一回事時,民間自信卻已不再完全受控。這讓我想到印度人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寫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The Revolt Against the West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回顧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亞洲歷史。作者指出,那個時代走在前頭的亞洲思想家如伊斯蘭的阿富汗尼(al-Afghānī)、中國的梁啟超,最初都是在上層階級中尋找在西方控制的國際秩序下亞洲的出路,亦即東西融和的可行性,但在經歷失敗後,且看到西方世俗化下、帝國化下的道德破滅,便最終回歸群眾活動,並從傳統中尋找抗擊西方腐敗的救贖。後來的歷史風向也表現出這種傾向:最終「革命成功」的甘地(Gandhi)、毛澤東,其實都是在反對西方帝國主義、討傳統民眾歡心中獲得勝利(甘地以傳統印度人之姿說服同胞,毛澤東則在傳統中國極受重視、但工業化下被忽略的農民中爭取到支持。同時也有很多人指出,蔣介石之敗正在失去下層支持)。簡單可見,在受盡西方國族意識折磨下的東方人,最後戰勝西方體制的辦法,是以道德力量抗擊世俗力量。也就是說,道德力量成為東方國族意識的一個重點,某程度上甚至具有大於世俗政權控制的潛力。


前現代式的理想投射

跟循這一線索,不難對照到中國的現况:承接傳統看法及現代的東方復興,中國人對公眾人物的道德訴求極其嚴格(有時近乎吹毛求疵),公眾人物稍有失言或負面傳聞即有極不良的後果,最近便有王喜說錯話被封殺的風波。最簡單的差異,可以看陳冠希與Justin Bieber的對比。兩個分別是東西方著名的極具爭議人物,但當2008年陳冠希爆出慾照事件時,卻被安排離開香港及宣布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甚至女主角們都沉寂了很久);Justin Bieber除了開淫亂派對、飆車、吸毒等小兒科外,就算屢次犯法甚至遭通緝及公開拘捕,在歐美樂壇卻仍是風雲兒。兩人待遇差異明顯,正在於東方人尤其中國人極重視私德,而歐美卻更重視才華。再如Brad PittAngelina Jolie這對歐美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在中國一定不可能出現——Angelina Jolie本是小三,在中國必定人人喊打;反而庾澄慶、伊能靜這對離婚多年的怨偶,他們的故事至今仍可登上報章。


在這種環境下,國族意識與對公眾人物的道德訴求結合,就能明白這次事件為何在民間引來如此大反應:無論是周子瑜的舉旗,還是黃安的告密,都被認為道德有缺陷,不會受到尊重——一個「不愛國」但卻來賺人民幣(被認為只認錢不認祖國),一個則「挑撥離間」,而貌似正被封殺。因而不待官方的回應,華為已因形象問題立刻撤去周子瑜的代言職務,網民也鬧起了層層口水仗。(當然在香港,最大的反應是16歲的新人是否應遭這樣對待,不過對中國人來說,公眾人物沒有年齡之分,因為都是賺大錢、都是會影響人的,而且據說有不少中國人不滿她常提來自台灣,縱然這是事實。)


說白了,這裏所謂的道德訴求,其實就是中國人所想像的理想人物投射,每個公眾人物都要近乎無瑕才能長久受尊重。這正是事件中周子瑜的致命問題:簡單地看是賺人民幣卻沒有尊重中國,把中國視為純粹賺錢的地方,賺的是骯髒錢(雖然可以辯說那是上韓國綜藝節目,但大家也知道韓流的策略在於攻陷世界,因此很難令中國人認為這是無意——當然若不進入中國市場那倒沒所謂);事實上這訴諸的不在於她的台灣人身分(在港台,很多人以她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爭辯,不過是自說自話的失焦;事實上就算在兩岸會談的場合,也從來看不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因為大家也知道這是政治禁忌),而是她在中國發展卻沒有按中國的遊戲規則行事,正如有外國人不支持一個中國,同樣會受中國人唾罵,如2008年無辜受累的家樂福。亦即現代中國人在國族意識下的「中國中心觀」被無視,這當然不會是中國的理想人物。


中港矛盾下的國族語境

而在香港,雖說中西融和下某種國族意識並不明顯,但東方宣揚的道德論仍是重要指標,正如陳冠希背負連串罵名,劉德華被揭發秘婚後要公開道歉。甚至我覺得學民思潮的發展瓶頸,也與此道德論有關。記得在佔領運動開展前的暑假,我開始感到學民思潮聲勢不會再有進展,原因在於「背景」說服力不足:前一年本來作為發言人的張秀賢入讀大學後放棄了學民思潮,而作為代表旗幟的黃之鋒那個暑假也考不進大學學位課程,失去了道德高地,說服不了香港大眾,尤其望子成龍的家長。沒錯,對香港人來說,道德意識其中一點就是社會地位(成績),才有以博士學位來論能否勝任副校長的謬論,以至去年港姐冠軍是昔日會考十優狀元,便會被評論人嘲為香港夢的完美投影。


但香港並非與國族意識無緣,事實上中港矛盾的核心問題之一就在於此。網民在官方意志上火上加油,訴諸的是「中國中心論」的國族意識(但同時很多人認為不過是中華帝國的復辟);而中國處理港台的手法,同樣訴諸「同宗」這種大中華意識,但其實在中國內部,各省也同樣擁有本土意識(有時會是以山頭主義的形式出現),只是在現在國家外擴之機被國族意識強行壓下(彷彿有近代西方國族意識的影子),但在政體不同的港台,強調國族意識卻難以起到相同的政治作用。最明顯的證據是,這次風波在港台引起了極大的反作用,反而更令台灣強化自身的本土認同,亦令香港把近來的失蹤風波連繫對讀(但倒過來說,如果黃安真的為了大中華夢,台灣對黃安做的其實與內地網民對周子瑜做的都一樣,果然都是同系文化養出來的)。


至於香港,就更不用說了——忽略本土意識相仿的粵地核心廣州,而動輒拿外鄉人較多的深圳來訴說中港不同(事實上內地也只有廣州敢為了方言跟官方對峙,氣度不輸給香港),正是只關注經濟而對地緣文史無知的表現(沒辦法,香港的斬件式香港史,從來不會正視香港文化的主要起源——近代以前的廣東及其歷史)。也就是說,香港人(「愛國愛黨者」除外)從來都不屑找出與中國的相同處,而簡單歸納相異處便與之對立。此刻中港台已無互信可言,小風波足以變成草木皆兵的事件,敏感得令人生厭。


而韓國強調種族及人權一面,那當然也很易理解——實行了西式民主的國家,人權成為人們公共意識的體現,而且在東亞近代屈辱至現在崛起,韓國同樣也有自身的國族意識——不會為了外國而低頭(但美國除外),無論是慰安婦問題,還是JYP道歉而引發的恐華風波。



1 則留言:

  1. 非常喜歡易老師您的文章,內容的確讓人深思。希望老師您有機會可以多談一談有關台灣無論是社會或是影視的現象(我的的影視的確不振已久),非常感謝。


    光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