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足球——中國進化的最大一道坎


本來國人早已不抱期望的國足,因朝鮮意外輸給菲律賓,僥倖自2002年米盧之後首度晉身最後階段。國人高興歸高興,但大概也不會心高氣傲得認為國足有能力挑戰強隊。隨着足球愈來愈受歡迎,國家主席也揚言振興足球,國足又在國人又愛又恨下重新成為討論話題。只是老生常談的青訓,在我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之道。

要說國人對國足的失望源於國足表現太差,那恐怕太印象化——嚴格說來,若只是一貫地差,那倒不令人太有感覺(正如網球,國人不會有很大幻想);問題在於每次大賽前戰績總是走俏,但一到正賽則一塌糊塗,期望落差太大。2002年以後這四屆外圍賽,每次中國都排在第一或第二檔次,理論上只要打出水準便可晉級,但偏偏每次對陣檔次較低的球隊,國足皆輸多勝少。就算本屆出線,國足對陣檔次較低的卡塔爾及中國香港皆未佔便宜,最後也只是憑着卡塔爾提早出線後派遣副選,才贏得一場勝利。


青訓並非萬靈丹

諷刺的是,不單輿論的抨擊,連《世界青年說》也特意拿一集來談國足,說國足是國人的一根刺,大概沒人異議。此所以當習近平提出要振興足球,提出大力興辦足球學校,不少國人有一定期望:專家念茲在茲的從青訓做起,似乎有了落實的可能。當然不信任者便質疑那是否只是面子工程或紙上談兵,最終可能淪為金錢或名譽遊戲。


先不論執行問題,我倒覺得就算青訓興盛了,國足的孱弱仍不會消失。譬如上世紀末的「火車頭」青訓系統不好嗎?其製造國腳的能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國足卻不見得強勁。當然大家也可說當年的中國不富有,火車頭青訓作為國家系統有頗大限制,而現今金元足球興起下青訓發展會較好;但極端地說,韓國青訓近年越趨完善,旅歐球員也很多,聯賽及國家隊卻光芒漸失,甚至諷刺地,前些年帶領韓國復興的旗幟人物朴智星(박지성),出道於日本而非韓國的青訓系統。青訓究竟能有多大程度改變國家隊的實力,怕是疑問。


而作為背景條件的金錢足球,究竟還能持續多久,那也是問題。正如我在數月前的〈地區情緒還是球技重要?〉所言,中超現時的好局面在於把足球放回扎根地方的方向發展,但也是依賴着財團支援,如果國家經濟狀况下滑,這種草根足球還能否辦下去,青訓能否持續,是個更大疑問。若與扎根地方而成功的日本足球相比,那明顯看到問題所在﹕日本在沒有金錢足球支援下反而持續擴大地方支撐,其成功之道當然不是「青訓」就能輕易解釋,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大背景——打造地緣連結,目的是什麼?


日本的經驗:把足球融入社區的宏大計劃

按照日職聯的「百年構想」,目標是以足球為起點,各俱樂部建設運動設施、開設運動教室、足球以外的競技活動甚至地區活動,把運動帶入生活,簡言之就是全民運動。正是在這大前提之下,地方足球俱樂部的崛起才富有特殊意義:那不光是作為地區代表來運作,而是把地區生活融入其中,故而球賽才能在沒有大量資金贊助也沒有世界級球星號召下,還能在經濟持續無起色下長期平穩地有逾萬人入場,而且更成為家庭活動。


這與中國足球現况對照的話不無諷刺:雖說中超俱樂部入場人數已超越日職聯,但貧富懸殊極其明顯,不受歡迎隊伍入場人數比日職聯的還要少;一些俱樂部也開始了回歸地區的嘗試,但與地區的連結不見深厚(起碼我所知道的廣州人都不太覺得恆大對廣州有何貢獻);今年年初花大錢不停的破轉會費紀錄邀來猛將,帳面上卻幾乎每隊都虧本,仍然是靠金錢支撐,似乎吸引球迷入場的只是成績及球星。


金元與衝金意識 反拖後腳

如果看看近幾年的國策,便知道問題所在:政府公布《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立刻便有評論認為這是對足球的「區別待遇」而壓下籃球、排球等項目;雖說山東停大學籃球排球聯賽的報道官方指是誤讀,但各地一窩蜂的大搞足球場、校園足球,若說政策沒有偏向足球,大抵也沒人相信。把資源集中放在足球,而習近平又說贏得世界盃是夢想,這種思維似曾相識:中國運動隊伍只關注奧運金牌的傾向,不也是如此嗎?如果說貴為世上最受歡迎運動的足球,要強盛便要由全民運動來支撐,整個社會參與足球的氣氛,那麼那種金牌志向的方式,令一般民眾與精英運動員完全脫節,對足球又能有多大作用?


或許政府並非看不到這問題,政策上中國足協與國家體育總局脫鈎,似乎正是想擺脫舉國體制的弊端;只是究竟官僚思想上是否如是,那又是一大問題,正如舉國體制本來只是為了讓運動員為國家爭取成績,最終卻劣化成着重爭金(而這也不是中國的專利,韓國的國家體制同樣着重爭金)。更不用說一些足球外延的問題:各地的設施、學校等配套權在地方政府,既非足協能控制,也與俱樂部無涉,現在興在頭上大興土木,過了氣卻也不知有否永續性。當然更大的問題可能在於青訓本身:現在考試為上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還有精力心思參與訓練嗎?在體制上改變不大之下,全民運動到頭來未見曙光,也就難以期望枱面上的青訓能有何成效。


我想這就是足球給中國的最大一道坎——我所指的並非局限於足球水平的高低,而是國家整體對體育的想法還停留在「衝金意識」上,把運動當成社會競爭的縮影。這無疑本末倒置,歐洲或日本的足球水平之高,與其說是因為青訓,不如說是整個國家都投入在這項運動之中,進入社會的人仍然能享受足球的樂趣。當然這樣的全民運動自有經濟成熟的背景,設施、收入、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缺一不可。以此觀之,正踏入發達國家的中國,足球發展背後代表的已不僅是運動水平的考驗(那自我誇耀的金牌數量確實對國民運動沒有任何代表意義),更是國家發展水平的象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