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漏藥事件背後的醫生觀念問題


原本是一宗好人好事的捐肝,卻變成胡鬧劇謝幕,委實令人欷歔。就算二度換肝還算是有醫學理據而不是浪費,後續發展卻說明換肝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早期開漏藥導致肝衰竭,也導致換了肝還不能好轉而要再換肝,而且數年前同樣事情也曾發生。我無意責怪醫生,也不是專家而無從判斷醫療制度的問題,只是乘着近來台灣推動醫療改革,來想想香港的觀念問題。


雖然就算近來有頗多醫療事故,但無可否認與外國相比確實少得多,而香港亦自豪於醫學水準屬於世界頂尖——固然彈丸之地能有三所高水準大學支援醫療,絕對是羨煞旁人的——但除了醫療技術外,就沒有可稱頌的地方。醫療保險說了多年成不了事,公立醫院牀位短缺得每逢病菌季節例必超負荷,態度就更不用說了——本周才爆出洗血刺穿了動脈的事故疑似令19歲病人中風,家屬稱醫生只是淡淡的說「六合彩都有人中」,香港人的醫院,不過爾爾。


台灣醫療改革

近來台灣醫療改革推動分級醫療及轉診,最貼身的影響是實現分流效果,大醫院掛號金額大幅上升,需通過小診所來疏導轉介,雖然效果如何尚待確認,但仍是提高整體效率及質素的一大步。如果再看香港,急症室同樣以提議加價方式來分流,則引來怨聲載道,自然是兩個世界。問題在於台灣診所收費低於大醫院,香港診所收費卻遠高於醫院急症室,那倒令人反思問題在哪裏?


在醫療改革以前,台灣一直被說成醫療投入不足,因為與香港同樣地資源分配不均,卻有着全球最成功的健保制度,起碼不會有極端的資源分佈。香港則只依靠政府補貼,因而公立醫院便宜,但因為醫學水準極高,所以公立醫院的技術與私立醫院沒有什麼高下(眾所周知的是一些奇難雜症私立醫院會丟給公立醫院處理),令病人過度集中於公立醫院資源不敷應用相反私立醫院卻坐擁極多資源而收費極高,形成惡性循環。那正是醫學專家的慣常說法:香港醫療制度千瘡百孔的病源只有一個——醫生嚴重不足。


醫生短缺的原因

香港的醫生真的不足嗎?大眾慣常的理解,自然是公立醫院長期人手短缺,醫生每次看病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分鐘,這也正是這次事件中醫生所歸咎的——漏藥源於根本沒時間消化病歷。而按政府的說法,並非醫生不足,而是流失率太高——私營服務一成病人,卻佔去一半醫生。當然原因是待遇差異,但事實上就算是獲外國稱讚的台灣醫院同樣長期人手短缺,醫生同樣被時間追趕,關注重點卻是醫生薪酬過低——因為健保同樣扮演着剝削醫生的角色,整個行業薪酬都低。


差異所在,是香港醫生的地位不同—總有光環在身。譬如薪酬,香港與台灣絕對不在一個等級(港平均薪酬較台灣高近一倍,但醫生薪酬卻可高兩三倍),更不用說香港公立與私立差距極大。最直觀地想,原因是香港的精英化,極度限制醫生的門檻,對外國醫生來港甄別極嚴,對本地畢業生把關亦極嚴每年畢業的醫生名額不多。或許這正是香港高水準的背後一面——當醫生只是高材生才能當,水準自然高。但問題同樣也在於此:追求精英化,導致職業的意義變質。


對香港人而言大概不難聯想,因為香港的中產「專業人士」領域,幾乎都是讀書成績好而得來的。不論是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等各種「師」級職業,進入相關學科都要求極高成績;倒過來說,看過去十優狀元訪問也知道,成績極好的也大都傾向進入這些專業學系或者工商管理、環球商業,要說他們對這些專業都有發展興趣甚至使命感,那大抵是騙人的——至少收生要求同樣甚高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投身傳媒的畢業生少於從事公共關係;讀聖賢書的中文系,當個無風無浪教師絕對比走出社會實踐者多。因而時聞有這樣的有趣事蹟:真正喜歡這些學科的學生在香港讀不上,要負笈外地,然後回港執業。香港制度的畸形,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精英化階級

荒謬的地方是,古代醫生明明不是出世的職業,但到現代真能賺錢了,學位便爭得你死我活。然後早前就有建築師出來懺悔自己參與了多少屏風樓那邊廂有律師背景的議員還說「陪審團」與「被告」私下接觸沒有問題而且惡人先告狀。說穿了,在中產人口比例遠低於西方的香港不過把中產看成是古代的官紳特權階級的延伸否則月入三十萬的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也不會自稱中產,因而考試制度不脫古代科舉的影子,正正顯示階級體制並未改變。


這種以讀書來評定高下的社會狀態下,確實難以保證高材生的志向,以至私家醫院每每能挖角,恐怕也並非與此無關。正如這次換肝病人的主診醫生,去年之所以寧願大減七成薪酬回到公立醫院,就在於公立醫院更能參與更多醫學研究,反映私營的相對「優差」特質。那麼私營能佔去一半醫生人手,其意義不言而喻。

資料來源


以此看來,所謂醫療制度病源的醫生不足,制度之外其實更在於香港的觀念——整個社會仍停留在精英階級的意識裏,醫生停留在一種榮光而封閉的職業看看去年醫委會改革爭拗中醫生與病人團體的罵戰又或近來醫生不停的出來訴苦大概可見端倪(站在醫生那邊最前方的鄺葆賢,就是前年所寫的〈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中國文化投射的主角)。相較之下多元化的台灣踏出改革的這一步恐怕是現今香港遠難實現的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