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偽裝夫婦》×《大齡女子》:高齡戀愛已變尋常?


剛結束的秋季日劇中,兩齣講述高齡戀愛的「大牌」劇觀眾反應兩極:《偽裝夫婦》(偽装の夫婦)獲得不俗口碑(雖然結局惹來不少批評),《大齡女子》(オトナ女子)卻被批評得十分慘烈。但讓我覺得有趣的,並非在於收視或口碑上的差異,而在於日劇對高齡戀愛的表述,似乎有了轉變:「高齡」不再是主角。


由戀愛到不婚

若說戀愛高齡化是近數年日劇的走向之一,大家大抵都會同意——在社會初婚年紀推遲、離婚率偏高及年金改革的現况下,高齡戀愛的描寫可說是日劇對社會的回應。因而這十年的不乏有口碑的高齡情感題材日劇,2005年的《熟年離婚》、2008年的《Around 40》都是代表作。


而近年講求速食的後資本主義社會下,所謂「高齡」似乎更有年輕化的趨向,如《大齡女子》中男主角對「女子」的界定是25歲為止。這個歲數斷限令人想起近十年一個很紅的潮語:年近30而未結婚的「敗犬」(負け犬),即中華圈所謂的「剩女」。


雖說90年代以來社會一直關注初婚高齡化現象,1999年便有高收視日劇《Over Time-オーバー・タイム》,但畢竟還是以戀愛故事為主軸;至近年的「敗犬」風潮下,出現的則是不少探討社會現象多於純粹描述愛情故事的20代至30代婚戀日劇,2005年的《anego》、2011年的《我無法戀愛的理由》(私が恋愛できない理由,以20代為主軸)與2012年的《結婚不結婚》(結婚しない,以30代及40代為主軸)即是顯而易見的例子,探討的大致是單身/不結婚的生活是否不妥。


天海祐希與篠原涼子的象徵

從時間來看,《偽裝夫婦》與《大齡女子》應是一直以來探討戀愛高齡化的延續——我所指的不是年次的先後,而是它們一直以同年齡段的女性為主角——《Over Time》、《Around 40》(《Over Time》中文有譯《三十拉警報》的,剛好在《Around40》約十年前)、《結婚不結婚》到現在《偽裝夫婦》,指涉的是第一代張揚自我、不再奉行男性本位的「花子族」(Hanako族);《anego》及《大齡女子》則是經濟泡沫爆破、社會開始談論男女平等時踏入社會的一代,可以說兩者均是女性地位提升的先鋒世代。而更易察覺的是,這些劇很多由天海祐希及篠原涼子擔綱,明顯有種強烈的定型——她們都是以女強人出現於劇中,呼應着社會的看法。


之所以贅述這些背景,在於這正是《偽裝夫婦》與《大齡女子》的差異:珠玉在前,如何能超脫以前的探討,才是關鍵。以《大齡女子》的牌面來說,篠原涼子、江口洋介、吉瀬美智子、谷原章介的陣容,收視只是個位數,可說慘不忍睹。我想劇本的問題在於主旨定得太迂闊:按照該劇宣傳廣告的「女子のリアルを、すっぴんにする」(把女性的真實面貌不加修飾地展現出來)及開播前插科打諢的「了解女人現狀」說法,頗有探討社會的野心;只是三個40代女角的情節雖算是交代了,卻讓一直看這類故事的觀眾有一大疑問:它的獨特性在哪裏?似乎從姊弟戀到家庭負擔,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不過是多了「媽媽談戀愛」的環節罷了(而且是三個女角中戲份最輕的,結構上最可有可無),跟十年前敗犬熱潮下的30代故事有何分別?


不是說故事本身並沒有探討40代所面對的問題,而是主調放在了戀愛故事而非社會性之上,形成了一種平凡化:既流於一般戀愛故事的情節,男女情感或對上、對下的親子關係甚至尾段刻意強調的「素顏」,其實每代女性都會遇到,顯示不出40代的獨特問題;也未能仔細挖掘老去的花子族在社會的角色走向,令40代的處境看起來不過是以前30代婚戀劇了無新意的加強版而已。


相比之下,《偽裝夫婦》的聰明之處在於並沒有直接探討40代的婚戀問題,而是以陪襯的方式出現,主調是個人性格的解放(若有留意劇名出現時的背景便能知道)——如果說這是把傳統日本人轉換成現代人的過程的話,正好延續花子族的命題(但在故事背景上,卻恰巧是反面——20代花子族是風華正茂的年代,30代起很多都變回傳統平凡女人,反而主角是由表面柔弱轉成個性型,頗有反諷意味),也帶出了新鮮感(起碼天海祐希不再是孤獨的女強人)。當然另一個別具時代氣息的處理是加入了同性戀的討論,因而令觀眾覺得,這個故事述說的是現實/現在的故事。


「高齡」不再含有特殊意義

不過最令我注意的並非劇本構想的問題,而是「高齡」二字在這兩劇的地位,像背景多於故事核心。正如《大齡女子》近乎每集都有一段男主角的「戀愛學堂」,雖說呼應着故事主線的發展,但卻是在談論戀愛本身而非世代問題,令人很易看出故事結構重點在戀愛而非40代,加上工作、人際關係等等在各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的相似問題,反令劇名中的「オトナ」(女人,含有成熟的意味)意義更含糊。


《偽裝夫婦》也類似,劇情重要組成部分中,無論是個性解放還是愛的本質甚至是同性戀的析述,與年紀問題都無必然關係,甚至極端地說,就算男女主角各自減十歲,也完全不影響劇情脈絡,與其說是刻意牽涉高齡,不如說是特意把設定調校至與天海祐希一致。此所以此劇的賣點甚為簡單突出:把天海祐希的新鮮感提煉出來就是了。




不能說這樣淡化高齡設定是優是劣,只是兩劇所反映的或許是一種社會氣氛的轉變——大抵社會已默認「高齡化」不再是議題而是已然降臨的現實。以此看來,今後日劇可能也會有更多從這個方向走的作品出現吧。

日本政府今年(2015年/平成27年)的人口相關資料,老年人口已超過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