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搶閘猴嬰」的謬誤——現代對古曆新年交替的無知


大年初一路過商場,看到大屏幕上的電視新聞台播着「搶閘出生猴年嬰兒」的消息,刺耳得不禁立時哂笑——這是哪門子的報道?我指的並不在於它是可有可無的新聞(倒也有人覺得這樣才夠喜慶),而是現代習俗已變至令人費解的地步。

當然在西方主導的世界觀下,西式習俗在今天的中國已不罕見,除了較鄉土之處仍遵行舊俗外,在城市中不論是除夕狂歡還是跨年倒數,新年的個人意義已與傳統中國的家庭意義截然不同。這倒不一定是壞事——在現代社會家族關係解離下,相約熟人慶祝或許不失為冰冷社會的救贖(但諷刺的是,歐洲人本身在過時過節卻更喜歡與家人度過——殖民文化的荼毒確實非一般的深),而且個人化習俗在現代社會也確實有開拓空間(當然你也可強調傳統文化中家庭意義的重要,但對於日趨普遍的無家者、飄泊者的節日失落,傳統文化又何以解決?)。


這樣說來,那些年年不缺的僵化「零時嬰兒」報道,也不過是挪移自新曆新年的西方會為當年首個誕生嬰兒慶祝的傳統(Baby New Year,與宗教的「新生」有關)。只是這樣的挪移,反倒令人感到當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愈加淡薄,農曆新年似乎只淪為一種食而不化的文化消費。


立春與大年初一的分歧

之所以這樣說,在於這種挪移代表了中國人並不了解生肖計算的爭論。傳統上對於哪天開始算上新的生肖一直有兩種說法,一是立春,一是大年初一。當中的差異,就是究竟是按干支紀年來算,還是按農曆年來算。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尷尬:自古中國的曆法就是陰陽曆(沒錯,絕對不是陰曆),計算閏月的農曆年與陰曆關係較大(每個農曆年日子差異較大);而干支紀年月日則與節氣關係較大,屬於陽曆系統。當然兩者都有擁護者,不過直觀地想,既然生肖與地支存在對應關係,似乎以干支紀年之法較為合理。


若單論珠三角的情形,大抵以立春為算法開始,這與命理有關——香港的堪輿學家們皆以立春作為起始,所以在香港,若以農曆新年來計算生肖,確實較為怪異。至於內地學者,則似乎更傾向於文化味較重的農曆新年為始。我想這也反映了南北之分:南方一直都比北方愛談玄理,無論周代的楚國與中原之異,還是南朝好玄北朝尚實,或禪宗南北宗的差異(當然或許更大原因在於皇帝老子常在北方,北方模式離不開政權,南方模式則過於沒人管)。


而香港也另有一個有趣狀况:黃大仙祠的頭炷香,是分開廿三時與零時兩輪的。那除了有種消費文化影子(切合不同習慣的明買明賣)外,其實也是另一個新年演算的問題:究竟應是子初(廿三時)換日,還是子正(零時)換日?當然這也是長久爭論的問題,原因在於如何看子時。


立春對應子正 大年初一對應子初

古代以何時為日首本不相同,按《尚書大傳》的說法,夏以平旦為日首,商以雞鳴為日首,周則以夜半為日首。後代也跟隨周的計法(但以年為單位的話,則採夏朔以正月為歲首),漢代起已列明以「子時」為日首。唐宋時期起子時再分為子初、子正,曆法上漸以子正為日首,便出現了這個分歧:一派「科學地」認為以半夜為宗才正確,另一派則「復古地」主張以古代不拆分的子時為日首(當然「子時」在古代涵蓋哪些時間,或許也因朝代差異而略有不同,也增加了論辯的複雜程度)。因而衍生出來的,便是命理運算上的分歧而成為爭論焦點(沒錯,又是命理!)。


說到這裏,或許你認為香港新聞台的報道並非不合理——大年初一、零時進入新年,不也各是傳統中的一種運算方法嗎?問題在於哪天是計算新生肖之始、哪刻是新年之始,兩點是有對應之處的。這正是命理學兩大源流之別:以日干為主的「子平八字」,便是以子正(零時)換日為習慣,以觀察太陽為主線,因而採用的是以立春為歲首,兩者同屬陽曆系統;而紫微斗數則以陰陽氣象作為運算點,因而以陽氣將起的子初(廿三時)換日為習慣,而其採用的歲首便是大年初一(即以觀察月相為主線),同屬陰陽運算系統。亦即零時與立春、廿三時與大年初一是各有繫連的,故而香港新聞以大年初一零時作為起始,反而顯出其對傳統文化的不求甚解。



與之相應的是古代大年初一的習俗,是在子時開始的。例如北方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保留在大除夕廿三時吃餃子的習慣(餃子本就有「交子」之意,交子即交入子時);清代《燕京歲時記》謂:「每屆初一,於子初後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霄達巷,絡繹不休。」、「(除夕)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臥,已至來朝,旭日當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賀,喜氣盈庭。轉瞬之間,又逢新歲矣。」是以「子初」(廿三時)作為新年慶祝之始。而舊時的搶頭炷香習俗,也是由廿三時開始的。


大年初一零時「換日」 不理解古意的拼湊

而上述這兩種算法的差異,更在於現代已無人再在意的概念:「歲」與「年」的分別。《禮記‧月令》孔穎達疏謂,「歲」是「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即按節氣計算一周,屬於天文曆法;而「年」是「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五十四日」,以陰曆為依歸,則是傳統月相年曆學。這對古人之所以重要,在於要以這兩套計法來對照勘定年月,例如何時要閏月、何時行農事。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新舊文化融合的尷尬(尤其是不愧為「文化沙漠」的香港),中國人對艱澀的傳統文化揚棄得已七七八八,漸漸失了其本而只得皮毛。只是當中國人常笑日本人用新曆來過端午(男兒節)、七夕這些本以農曆來算的傳統節日荒謬,現在看來不過是恬不知恥的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