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和田家的男人們》vs.《Gossip》:人們要的是怎樣的新聞?

秋季《和田家的男人們》(和田家の男たち)探討新聞業,原本對此頗有感言的我,看完同樣談及新聞業的冬季《Gossip小道消息》(ゴシップ #彼女が知りたい本当の〇〇)卻頗有驚喜:兩者剛好成為對比。褒貶之處恰好相反,卻正正反映着現時社會的有趣/可怖之處。


戲劇的意義

平心而論,以戲劇張力而言,兩者其實沒有可比的價值,在視聽率已明顯反映出來。劇本構成上《和田家的男人們》以不同媒體(時代)為賣點,反映老中青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從頭到尾活力都躍然於屏,並非那種每一話收一兵然後集氣對決最終boss的常見日系套路可比角色上光是老戲骨佐々木蔵之介與段田安則的對碰,已決非生瀬勝久迅速領便當、卻要演木訥角色的黑木華與萬年残念系的溝端淳平擔大旗所能匹敵。節奏上一邊以溫婉為基調、時而有種突發新聞的爆發力,另一邊則是慣性衝衝衝的王道劇場然後用同一套路破案,脫不出所有題材皆推理劇的窠臼,更沒有相提並論的可能。

不過戲劇如何表現也好,最應關注的該是主題,或者說看完後有什麼回饋。兩部劇實際上是一個錯位:明明牽涉到世代差異的《和田家的男人們》,卻一直在溫溫吞吞的圍繞暖桌新聞(コタツ記事),似乎有點討好新生代的傾向;明明是以暖桌新聞為主調的網絡新聞,卻被《Gossip拿去改造成一個追求真相的新聞網站。或許這個諷刺才是最應關注的主體:我們本身如何定義「新聞」?

 

軟新聞與硬新聞

 在傳媒業界而言,新聞會被分為「硬」(hard news,政治、經濟、民生)與「軟」(soft news,娛樂、體育、副刊或新聞特寫),媒體從硬到軟一般排序是報紙、電台、電視、雜誌、網站,愈新潮的愈軟(這得益於美國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infotainment影響),也反映現在的社會結構。《和田家的男人們》的報紙爺爺罵電視爸爸,再向網站孫兒說教,正是新聞「軟化」的批評,同時也反映年輕人若沒有切身議題則不問世事的傾向(以香港為例,就是在反修例風波之前及之後,很多人除了不同意政府與內地走得愈近以外其實並不理解其背後的政治甚至地緣脈絡)。


或許《和田家的男人們》正是想反映這樣的現實。雖然故事讚許寫得好的「軟新聞」能沁人心脾,那是一個好的切入點(不過那本身當然已百中無一)。但除此以外,雖有個報紙爺爺,卻完全看不到他對「硬新聞」的經驗,只剩專欄作家(說到底還是軟新聞)的身分,以及報人的尊嚴與面子,彷彿在強調其過時;電視爸爸把新聞的尺拿得很硬,卻是以妻子的死去為背景,故事裏看起來是他「不做」什麼新聞多於「做了」什麼新聞(譬如被周刊牽着鼻子走)。導致這部劇的新聞問題偏向軟糯,或許說並沒有真正在探究什麼是新聞。

最大的象徵是兩劇結局的處理。我所指的並非同樣敢於與龐大勢力作對卻一邊成功一邊失敗、媒體自我審查或趨向自保這種老掉牙的新聞自由被輾壓問題,而是劇本在追求着什麼。這反映着對新聞理解的徹底不同。


新聞的價值

《和田家的男人們》的電視爸爸口口聲聲說與復仇無關,而是為了國民知情權,為了報道被掩蓋的真相,實際上卻違背了自己的最大原則:重視新聞材料準確與否。他所持的證據,其實只是司機的一面之詞,沒有其他旁證,如果不是因為有其親身經歷(卻是心理創傷多於實質證據——當然在觀眾看來那必然是「事實」),如此新聞材料客觀而言並未能反映事實,此所以他也自言是「恐襲」——問題是,編劇就在此打住了,並沒有要同事詰問材料真假(或者也基於編劇一開始就把同事營造成八卦也沒問題),反而是一早透過爺爺的口堵住了問題:對方肯定會回擊這是毫無根據的謠言。

當然故事的潛台詞是,政治人物必然會千方百計堵住漏洞——也正反映編輯的心思就僅此而已,只在借「專業新聞」這種形象來反映困境或世代變化,並沒有真正相探討新聞的價值。實際上若真有心經營下去,還可以有很多方面推展,例如車禍的相關人物、當年的警員,是否有政治人物的蹤影?

倒過來,雖然《Gossip》劇情其實相當普通,而且結局也是意料中事,反而一直秉持着更高的信念:什麼是真相,什麼可以相信,未得到有力證據的最後一刻都不能輕言是事實。而且結局靠的仍是很老套的不停採訪、分析、找漏洞與大海撈針尋人,然後直接與相關人物對質。從作為被稱為「三流網站」的反諷,由不痛不癢抄「軟新聞」到跑去做「軟新聞」中的「硬新聞」而贏得點擊率,更以可信新聞網站作為目標(當然這是只很理想的新聞目標),很能明確看到製作方對新聞價值的心思——雖然處理十分稚嫩直白。

說到最後,是我們身處於「後資訊年代」的新聞素養問題。在連哪家店排長龍都能成為電視新聞的極度不像樣的台灣,在非親政府媒體已幾乎清空的香港,要出現像《文匯報》在六四前撰社論「痛心疾首」、《明報》追查自己老闆醜聞那樣的骨氣恐怕已很難,但我們又是否甘心只在「軟新聞」中圍爐?烏克蘭問題可能還比不上什麼時候解除疫情限制更多人關心,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