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特朗普/川普(Trump)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之前的最大預想終於真正到來——與選戰時較獲中國人支持的形勢相反,在這當選至今的短短時間特朗普已令中國人咬牙切齒,既有他與蔡英文的溝通令人不滿,新近更有指摘中國操控貨幣的言論引來風波。不過那正好反映出中國人的慣性思考模式——熱衷於非黑即白的政治鬥爭。
特首選戰 非黑即白
我所指的並非中國人對特朗普的愛恨問題,而是對「選戰」這個現代最大型政治鬥爭活動的想法問題。就會香港近來吵得火熱的行政長官選戰來說好了:不用說屬於意識形態之爭的第一屆(「愛國商人」董建華vs.大法官楊鐵樑)、第三屆(競逐連任的曾蔭權vs.民主派推舉的梁家傑),就算同屬「愛國」陣營的第四屆(唐英年vs.梁振英),還是很有你死我活的味道,才會有所謂的「唐營」與「梁營」,以至後來的政治版圖由「梁粉」壟斷職位而「唐粉」幾近絕迹。
而現在開打的第五屆,同樣也是如此。最有力的兩大競爭者林鄭月娥、曾俊華同為前高官,先有「疑似下下任特首」陳智思由曾系轉成林鄭系,新近還有被稱為林鄭「愛將」的最短命局長麥齊光替曾俊華站台,媒體大肆炒作自是正常,雙方的回答更是諱莫如深。無論是政綱取向,還是在各界別的親和力,乃至一邊造勢大會滿場冠蓋,一邊則以眾籌吸引沒有選票的普羅大眾支持,涇渭分明的感覺與上屆的你死我活毫無二致。
正因不論媒體還是升斗市民,皆熱衷於這兩大競爭者的鬥爭,另外兩個名人很自然被視為陪跑分子。個人最留意的倒是這屆選戰中唯一的「正常人」——大法官胡國興,完全說明傳統知識分子的無助:既體現了「君子不黨」不熱衷於拉幫結社廣交人脈,不是中央定義的「愛國愛港」亦不親近民主派,只是老套地宣傳政綱政綱,才會質疑那些有選票的選委為何會盲目支持連政綱也未有的參選人;也不會學習皮笑肉不笑的高官永遠堆出虛偽笑臉討好外界,批評別人的政綱時也毫不迂迴,以人格而言與傳統所敘述的忠直之士十分接近。
可惜正如歷史的驗證,除了個別有為皇帝撐腰下,忠直之士在政治鬥爭中幾乎全數敗北,因為不懂耍手段的他們一直只能挨打。在習慣強權政治的中國人眼中,這種人就是不懂得媚上,無論辦公室政治還是國家政治,都只會被認為不適合參與政治,在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嚴重的香港更是如此。不拉幫結派的人,自然會是政治輸家,這是中國人的「常識」。
餐桌上的中港矛盾
年三十晚在廣州吃年夜飯,跟親戚聊起香港的政治問題,他們當然只會把特首選戰理解為茶杯裏的風波,反而認為香港太集中論述自己的社會而視野狹隘。不過我也明言有同意也有不同意:同意的是香港只是彈丸之地,媒體當然也就正如省市報章一般只以本地為主體,不涉國家大事;不同意的是親戚的潛台詞十分明顯——香港不理會中國大事,卻忽略了香港在特殊國際位置下,對西方世界遠比中國媒體處理得中立透徹。只關心中國大事的人(正如該親戚承認自己並不理解美國政治局勢),其實也沒什麼資格批評香港人「視野狹隘」。
最佳的例子,當然就是啟首提到的美國選戰。香港媒體與西方媒體的想法大致一致,並不支持特朗普,因為大家都十分明白特朗普的右翼思維是整個世界的計時炸彈,雖然另一邊廂也不見得很支持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故而對西方人來說,對中美局勢的最大不解倒非中國人為何對特朗普態度陡變,反而是不明白為何中國人會傾向支持特朗普——在特朗普開始出手之後,他們釋為中國的「誤判」,但我倒覺得中國人從來沒有「誤判」過——只是並不關心美國罷了。
經典「日本論」著作《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歷史場景:西方人並不理解為何日本人在二戰中奮戰得令他們早已預期是一場殲滅戰,結局卻是日本人在天皇的「玉音放送」下毫無脈絡地放下武器投降。身為人類學家的作者露絲‧潘乃德/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認為那不過是西方人以西式思維思考日本,從來沒有理解日本人的思想結構,尤其天皇及精英制度下的文化架構。
西方人的誤解 中國人的任性
這個想法套用在西方人思考中國人對美國選戰的態度也並不過時。當時支持特朗普的中國人離不開兩個原因:一是討厭希拉里,包括她虛偽及空泛的精英作風,以及她與奧巴馬(Barack Obama)的一貫「圍堵中國」政策以至遠溯其夫克林頓/柯林頓(Bill Clinton)的對華不友善,反而特朗普願意放棄對亞洲的控制。二是中國人喜歡特朗普的強權魄力,不同於西方慣性的官僚政治,而與傳統(以及現在進行中而能帶領國家高飛的)強人政治模式十分接近,有可能擾亂西方的秩序。
事實上中國人的這種取態,是一種情緒式的認知多於實利——特朗普當選對中國不利甚於希拉里的分析,在香港及西方媒體俯拾皆是,只是中國人並不會理會這些局外人的說法。這正是西方的誤判:以為中國人會理性地考慮支持較「善待」中國的一方,而忽略在中國崛起語境下一直視美國為敵人的中國人,認為反正誰當選也一定會打擊中國,因而選戰對他們而言其實是無關痛癢的,所謂「支持」可能更近乎一種情緒發洩。這種隔岸觀火的心態,加上中國人對非黑即白的政治鬥爭認知,很容易把對希拉里的怒視轉化成支持特朗普,而並不關注特朗普從不隱藏的反對中國的情緒(作為參考,可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社評〈為什麼一些中國人更喜歡特朗普〉)。當然從西方媒體接連猜錯英國去留及美國大選結果可見,它們頗忽略現時整個世界非黑即白的大勢,正如美國在選前調查顯示支持希拉里或特朗普者最大部分原因是討厭對家,香港也常把「撕裂」掛在嘴邊。
而當特朗普當選到正式上場,真的把反中國情緒展現出來後,中國人就開始大罵特朗普了——與其說是「誤判」,不如說是「求仁得仁」,對上明刀明槍的特朗普或許還是比表裏不一耍手段的希拉里好。說穿了中國人對特朗普的態度並不是真的有改變,只是從選戰鬧劇回到了中美博弈下的政治鬥爭之中,作為敵人的特朗普的言行自然會被無限放大。當然你也可以說中國人不理解外國的政治局勢,但對沉醉在大國夢中的中國人而言,確實覺得無此必要。
一切都是情緒化,因為只是隔岸觀火,無論是中國對美國局勢,還是香港對中國局勢,反正別人家的事我也管不着,只能以政治鬥爭的「趣味」來理解。問題是在特首選戰開打的現在,對大部分沒有選票、難以參與的香港普羅大眾而言,又何嘗不是隔岸觀火而一再陷入「政治鬥爭」的獵奇趣味之中,才會孜孜看着哪些人物「歸邊」而非政綱(當然有票的看來也還是選人多於選政綱),而扭曲了選拔人才的選舉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