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中國式網絡時代來臨——無法抵擋的趨勢?


近日全球航空業大老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網絡故障,引來如潮批評;香港航空市場近年風雲兒、廉航份額最大的香港快運(HK Express)因網絡售票出現問題,有高層因此被捕。作為高價消費而理應較小心的航空公司在網絡上栽跟頭,反映網絡時代爛熟下,網絡系統已經不起小失誤,否則可能釀成災難(所以大眾如我是不會明白國泰〔Cathay Pacific〕裁員為何會把IT部門變成重災區的玄機的)。在網絡世界已首屈一指的中國對此或許更有感覺,而在今天開展新的網絡政策「實名化」,是否又引起各國注目暫未可知,但那一貫的「中國特色」確實值得參詳。


中國的網絡優勢

過去只是「國民節日」的1111光棍節,近年在恐怖的消費額下闖進了世界的目光,外國商家也持續加入商品混戰,近期國際奢侈品更都進軍微信,令中國兩大電子商貿平台都不乏貴價「舶來品」,這除了反映中國經濟起飛外,更顯示消費文化的轉變——電子商貿成為主流,充分顯現了後發優勢,與韓國的手機+信用卡到處消費模式並駕齊驅。


生活在香港,很易感受到這種轉變(不過香港人是否正視則是另一問題)﹕數年前淘寶與7-11合作可在香港直接購卡交易以來,淘寶成為了香港廉價消費的代名詞,甚至已取代了本地的知名「景點」鴨寮街、女人街(通菜街)。而更清楚顯示中國技術已領先香港的,是電子貨幣的應用﹕香港20年來以八達通為主流,並成為進軍世界的一種獨特技術,引來世界各地引入或模仿,但仍依賴實體卡;內地新近主流已變成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完全依賴網絡帳戶,也開始向外國推廣,甚至連農村也被呼籲大搞網店致富(現實可不可行倒是另一回事)。當然兩款並沒有高下之分,實體卡雖然不及網絡支付方便,但管理及風險卻低得多;但反過來說,能夠依賴網絡付款,反映中國技術上已具備極高信心,而風險管理也紮實得多。


實名制vs.匿名化

這種管理特性,是近年中國的一大特點,其中最大的特性是「實名化」。不僅最普遍的手機實名化,多年前中國火車票亦已實行實名化杜絕黃牛票(但同時也令退票改簽手續門檻大大提高);前幾年實名化亦已轉戰至網絡,微博需要手機認證才能申請,今天更加強至所有網上評論都要通過實名才能發布。


這裏不無弔詭:早前熱播的《人民的名義》才鬧哄哄的說網絡時代消息傳播已經很難堵截,國際一直都相信網絡時代來臨更能促進信息自由,畢竟網上世界的阻截不如現實的多,其中一點就是允許「匿名化」—例如翻牆就是透過隱藏真實IP的匿名效果來突破封鎖。前幾年中國網民信息流通上確實出現了較自由的一面,翻牆相對較易近年的環境卻有了重大轉變—消息堵截力度增大翻牆伺服器也不斷取締。


在較民主的國度,既然阻止不了資訊傳播,也無助減少惡意流言轉用外國的非實名制網站),更引致私隱泄漏的風險,不如干脆取消審查,前幾年韓國還會以此控告網民的誹謗,在被法院裁定實名制違憲後已取消實名認證。不過前提是重視民主自由的國度——如果是國家機器大於市場的地域,重視管制多於流通,故事就不同了。當官方壟斷了技術及力量,有力實行網絡監管(包括以經濟招徠——尤其不像韓國那樣需要依賴外國市場),「匿名化」便成為主要取締對象。近幾年中國官方技術上的躍進,似乎為此打好了基礎。


經濟vs.自由

因而中國式網絡結構,從正面看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如何在國家富強且網絡發達的情况下,有力地監管網絡風險,包括安全及言論實踐管理意志那不啻是政府的一大挑戰。而官方的冠冕堂皇說法是保障私隱,那當然是合理的——如果你不需要與世界接觸,只要停留在本國的樂園,為了「私隱」而犧牲踏出去的自由其實十分正常——很多國民也是如此實踐,所以到了外國仍會以一貫中國人的樣子出沒甚至只會要求別人入鄉隨俗而不會在入別人的鄉時隨別人的俗。


當然在外國看來,那不過是過度監控——話是這樣說,雖然前幾年Google有原則地不願配合審查而退出中國市場,但在中國確實發展成龐大經濟體的現在,連科網巨擘facebook為了準備進入中國市場,而自行開發審查工具,與自身以網絡自由起家的背景背道而馳(事實上很多人都認為facebook是近年網絡自由倒退的罪魁禍首),更不用說追逐利潤的奢侈品公司。



說穿了,在以經濟為後盾下,原本貌似過度強權而被西方討厭的中國模式,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天敵,縱如常與中國幹架的日本,近來也迫不及待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而不斷示好。這裏的示範作用,或許才是中國的最大優勢——在利益掛帥下,陷入發展困境的民主自由國家敢於說不嗎?悲觀如我只能這樣猜想:政治與經濟,當然應該適時地分開—這種自欺欺人的嘴臉將會持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