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風險之神》:黑心企業自我合理化的日本真象


最初看《風險之神》(リスクの神様)第一話時,以為是PR For Dummies」,在大眾勢力抬頭的當下,以反面的公共關係工作來切入,題材似乎頗為新穎;可惜最終變成日本俯拾皆是的偵探劇,主角群全部變成正義化身。當然這種陳腔濫調的邪不勝正討論意義不大(譬如湯禎兆早已說到警探劇及醫療劇與沙林毒氣的關聯),但我卻覺得有趣的在於劇中對「邪」一方的描寫,對應着社會的一大問題:黑心企業的盛行。

我想《風險之神》想回應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大背景:一直視中國為黑心製品大國的日本,諷刺地近年屢屢爆出多方面的安全問題,前有多公司售賣過期食品或延長「賞味期限」的作弊,後有核輻射這個尾大不掉的危機。這一連串風波的背後,很難不令人把目光投在日本的企業體制上。


沒被人揭發等於沒事

尚記得311海嘯引起核事故後,已運作數十年的核電廠的建造標準始受質疑,然後東京電力的社長出來(但沒有人覺得他誠懇地)躬鞠道歉,一些評論家把這歸為「恥感文化」產物——沒有人揭露,即是沒有事了。


這一點大抵正是《風險之神》的思想核心。正如第四話中,一個讓小鎮賴以生存的樹脂企業想方設法製造假象隱瞞事件,背後甚至串謀作假及鎮民視而不見的荒謬故事。當然這牽涉到日本鄉村仍維持着地域共同體生活而有一種強烈排他性,因而基本不可能出現告密者,從而形成密不透風的空間。但共同體意識極強的日本人,對於會社的共同意識何嘗不強烈?此又形成企業內部的封閉,若非真的出了牽涉大眾的事,也不會出來道歉。正如近年接連出事的巨頭東電、豊田、本田,要到被政府起訴或大眾鞭韃下,才肯出來承認錯誤,並且承認早已知悉問題所在。


訢諸奉公而扭曲的體制

而且他們的不肯揭露,自有一套厚顏無恥的邏輯:為了僱員飯碗、為了公司/地方的存續,所以唯有隱瞞。這是《風險之神》中多個故事都能看到的共通點,彷彿在大義名份之下,所有作惡都應被允許。這正是日本人性格中集體奉公的一個明顯特徵,只是在重視個人多於集體的現代思維來說,這種舊時代的想法是否還適用,確實很成疑問。也正因日本過度訴諸公德的理念,才會出現很多「由權貴釐定遊戲規則」的戲劇,成為上層愚弄下層的藉口。


其實《風險之神》透露的黑心不止隱瞞這一點,另一點令人切齒的是負責人的態度。若是歐美企業的話,出現大醜聞則主管人物難以繼續工作下去,日本的負責人卻很喜歡推卸責任。例如第一話中,本應是最高責任者且是犯錯源頭的社長突然消失,變成董事出來揹黑鍋送死,而公司方面的脅迫也是訴諸公德(道歉場面卻立刻讓我想起野々村竜太郎的爆笑道歉及《銀魂》的惡捐,彷彿那些道歉都不過是虛偽做出來的公關藝術——當然這也是《風險之神》的「教導」之一);第二話的杯麵食品風波,社長一直以不關自己的事而不肯出來應對,只剩部長出來主持記者招待會。





當然這與日本人集體奉公的「保住領導人」思維有關,而另一個弔詭的地方是,劇中不斷出現上司暗示式讓下屬犯法,然後當成不關自己的事。第八話的時裝公司社長便暗示下屬做假賬但事後扮作不知情(即粵語所謂輸打贏要),而最終話揭盅的主線故事也同樣是一種暗示式下令,最終高層同樣明哲保身。我們不不得讚歎,日本確實是喜歡猜啞謎(正面來說的話是「以心傳心」)的國家。


黃金時期之後露出的破綻

我想指出的是年代的問題:以食品市場為例,日本黑心食品問題在1950年代接連爆出乳製品問題後,曾有一段很長時間消聲匿跡,日本食品更成為品質代言人;只是2000年代以來卻又屢屢出現品質問題,正與日本經濟發展情况相合。




這不得不令我思疑,這樣的企業體制,在日本還在黃金期時問題或許並不嚴重,在處處是機遇的時局下,奉公(最能體現這思維的是年功序列體制)是一個足以令公司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公司要翻身也相對容易得多;只是在日本企業「奉公信條」已破、營運岌岌可危的當下,為了想方設法擴大營利而露出更多破綻,同時一個負面信息亦足以擊垮一家企業,反令那些企業堂而皇之訴諸公德來逃避責任,更助長黑心企業的問題。


以此說來,《風險之神》所主張的信息透明化,不啻是現時日本社會的一種救贖。表面看來,重視消費者的權益、大眾的知情權,尤其在現代資本理念下,有時公開錯漏反而比隱瞞更能減少損失;而更重要的意義是,日本企業或許可迎來真正與現代世界接軌的管理體制(日本企業的封閉我想不用再多說了)。


但再回想歷史,確實樂觀不起來:日本人真能擺脫得到「過度訴諸公德」的問題嗎?正如二戰時國家洗腦式地呼籲人民支援戰爭,戰後又同時洗腦式地宣傳要順從美國(最可笑的是二戰遺孀竟變成給美軍提供服務的妓女),從而惹來那火紅年代的短暫反抗。這樣再看,現在的新安保法,不也是在如此理念下推行的嗎?國民要拼盡全力保護國家,正正是當年美軍想着廢除天皇制的原因。



或許唯一可樂觀的是,日本人也跟隨着世界潮流,社會運動重燃薪火,可能會帶來新的衝擊吧。


P.S. 下筆之時,香港恰巧也發生極為相似的事件:家長及教育界呼籲取消學校為之拚命操練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教育局對外表明學校不宜操練,暗地裏卻會訓示成績差的學校,跟日本企業管理人物的暗示式惹人作弊而置身事外並無二致。在社會壓力下教育局終於願意檢討,但最終結果尚是未知之數。當然最為人所知的是,東亞更有着因操練而令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成績偏高的問題,這正是早前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紀錄片《中式教學適合英國學生嗎?》的由來。看來東亞世界現時仍難以擺脫舊體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