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藍野結婚相談所》×《警視廳生物係》:典型日式動物觀



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打對台,上季兩齣日劇《藍野結婚相談所》/《愛之婚介所》(あいの結婚相談所)、《警視廳生物係》(警視庁いきもの係)同樣以「動物宅」為主角,而且同樣是由動物切入偵探模式,也同樣是改編作品。話雖如此,兩劇的「動物」意義及深入度不同,動物觀亦全然不同,那彷彿令人看到日本的矛盾自然觀念。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SAKURA QUEST》:未解決的地域振興



2014年描述動畫製作公司的《白箱》(SHIRABAKO)的成功後,P.A.WORKS再推出「職業女性系列」(働く女の子シリーズ),而且野心大得多——《SAKURA QUEST》(サクラクエスト,中文多譯作《櫻花任務》)探討極現實的鄉村零落問題。雖然以娛樂作品來說是水準之作,可惜的是涉獵雖多,但以現實議題來說卻頗有一種勸世說教的一面——又或許對日本人來說,這一面才能鼓動人心?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回收業罷市風波——中港關係逆轉的縮影




月初回收業界突然鬧出暫停回收廢紙的罷市風波,後來卻變成提早終止罷市的鬧劇,令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的香港人哭笑不得。有人認為他們為了自己而罔顧低下階層的生計,也有人認為政府應對乏力,在我看來都未看到核心問題香港人的意識停滯不前。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華語版《深夜食堂》:被厭棄的說教體制


中國購買版權製作的《深夜食堂》,終在雷聲大雨點小下以接近豆瓣網最低分的評價落幕。我倒不覺得此劇像大多觀眾所說的那麼差,尤其後段(如果熬得到的話)還算是水準之作,或許是劇組的期望管理太差,前期太多取自原著的故事十分敗興又或許觀眾很易以原版的日式框架審視這個華語版,令其特色早被拋諸腦後。在我看來,華語版《深夜食堂》雖不算成功,卻還是拍出了中國的特質——雖然大眾未必同意其世界觀。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發達人口大國的剝削體制——從美國「夢想家」說起


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宣布撤銷由前任奧巴馬(Obama)通過的「夢想家計劃」(DACA,即在童年已非法入境美國的年輕人免被遣返但不會得到公民待遇的法案),引起不少爭議,紐約、華盛頓、洛杉磯等大城市都有反對活動。雖然支持撤銷者必然認為非法入境本身就不應存在,讓他們留下只是「優待」;只不過我覺得問題正在於這種恃勢凌人:事實美國不是要「優待」他們,而是「需要」他們,爭議才會如此之廣。碰巧近年讀到的書都談到東方的剝削潛規則,不妨也來看看它們能「發達」的背後原因。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澳門風災 貴族政治之果


黃子華《冇炭用》談董建華時說「無人可以做得來特首),除了澳門」言猶在耳,強颱風來襲後澳門與香港的表現卻完全相反,不僅人命傷亡,連避風及排水設施也出現極大差距,彷彿澳門還活在數十年前的發展中時代。不過從其政治到社會面貌看來,這次災難或許並不意外——災前無論從上層到下層,其實都反映着一種極度安定的樂園狀態,所謂人禍其實不止是政府的問題。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日本現代的成敗源於落後?——讀《中國化的日本》



新近台灣反對年金改革示威導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禮一團糟,成為了國際新聞,卻也不禁想起其「前車之鑑」日本年金的逐漸破產—很多支持改革的人確實也以此為鑑。近來終於讀完晾了很久的與那覇潤《中國化的日本》(中国化する日本),當中說到一個有趣的歷史觀念問題,令日本在福利制度下掉進萬劫不復之地,對東方世界而言或許也是一種啟示。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尼馬轉會風波——加泰羅尼亞的狂熱與排他


巴西球星尼馬/內馬爾(Neymar Jr.)以破紀錄的轉會費由巴塞隆拿(Barcellona)轉到巴黎聖日耳門(Paris Saint-Germain鬧得球壇颳起風暴——不單把舊轉會紀錄提高許多導致球市水漲船高已令很多球迷生厭,更重要的是這項交易啟動了違約條款,亦即轉會並非經由兩家球會協商而來,令巴塞一方極為不滿,甚而全球球迷也近乎一面倒責罵。我想這是一個近乎獨一無二的例子,因為這不單關乎足球,而是牽涉地域文化的問題。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教育撥款爭議(二)——一面光亮的照妖鏡


說完政府的思路,還是要說處於這次政治風波中心的政治勢力。今次風波最受注目的自然是非建制陣營極度分歧,反映的不止是過往的兩大陣營角力,而是新一屆政府下每個團體的態度逐漸見底——那不啻是一面鏡子。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教育撥款爭議(一)——新一屆政府的「恩惠」


暑期休會前的立法會,在4名議員被撤銷資格後變得風譎雲詭最終「最有共識」的36億教育撥款在部分議員的不合作下勉強通過,其餘不少撥款項目被拖垮。除了兩個陣營的衝突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新一屆政府面對首個風波所透露出的管治思路,確實不像教育界議員所說的努力爭取,而只屬政府的小恩小惠。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劉曉波病逝——賢者之死變成政治鬧劇



對中國及香港來說本應是慶賀回歸20周年的喜慶大日子,卻迎來極度「掃興」的異見者病逝,世界聚點完全從中國慶典轉移至黑暗的政治現實。當然中國還是貫徹始終的「外國不應干政中國內政」(香港人還不是無法過問?),但佔盡輿論優勢的西方,最終還是派不上任何用場,這不單在於中國的排拒,還在西方的破綻。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長征」失敗——中國科技問題浮現?


長征五號發射失敗,不出意外地成為了新聞熱話——除了本身就擁有「最大型火箭」的新聞點外,對近年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中國來說,這既是不滿者得以出氣的話題,也是中國自身的警鐘。我所指的不單是心理問題,還是中國一直終將面對卻又頗顯逃避的硬件問題。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CRISIS》:每集都罵上層的警劇新境界



擁有強大陣容(小栗旬+西島秀俊+金城一紀),也因到法國參展而贏得目光,《CRISIS 公安機動捜査隊特捜班》收視卻持續向下,難免令人感到不似預期。固然由於擺脫不到單元劇的格局導致劇情過分倉卒是其敗筆,而作為賣點的動作也不算酣暢(所謂的精彩七分半鐘,對看慣武打場面的香港人來說簡直小兒科),但故事的主題卻令我得十分暢快——它幾乎算得上是恐襲解謎書。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人100%靠外表》:《校閱女孩》另一面——救贖土氣,還是排拒土氣?




雖然是改編作品而且以頗實用的時尚教學為包裝《人100%靠外表》(人は見た目が100パーセント)卻慘不忍睹:不僅劇情是平淡而典型的輕喜劇,做慣門面擔當的桐谷美玲扮大眾臉亦極不具說服力(相對大眾臉的能年玲奈演《海月姬》效果則好得多)。縱然如此,劇集的主體仍頗有思考空間——尤其當與《校閱女孩》(地味にスゴイ!校閲ガール・河野悦子)對讀,自有另一番趣味。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NBA總決賽——美國體系的破綻與修正


剛完結的NBA球季,真正觀眾似乎遠比「吃花生」的少——首度連續三屆都由相同球隊對決加上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與克里夫蘭騎士(Cleveland Cavaliers)兩隊晉級過程輕鬆,總令愛球之人說出一個「悶」字Game 1便創出低收視率,而且在將來的球季,恐怕還是這兩隊爭霸。固然相比以往的各個「王朝」,很少會在決賽連續面對同樣對手幾次,因而這樣的系列賽確實非同尋常——這似乎反映背後必有問題。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人渣的本願》×《四重奏》:典型的日本戀愛歷程





既有兩大知名劇作家坂元裕二、宮藤官九郎「合作」,又有隱藏的「第五主角」瑛太加持,更是少有地四大演技派主角互動而相得益彰(雖然個人還是認為松田龍平的角色交給擅演平凡神經質的瑛太會較好),《四重奏》(カルテット)無可否認是上半年最具口碑之作。不過於我而言,那些被不斷讚歎的人生「金句」,深刻度還是不及「很黃很暴力」的動畫日劇同步話題作《人渣的本願》(クズの本懐)——有趣的是,兩部作品構建的戀愛觀恰巧相反,卻反映日本人典型的矛盾戀愛觀念。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南華降班 對中國足球的啟示


香港足球百年老店南華申請降至業餘聯賽,令香港的足球命運再一次回到大眾的目光。當然這是老生常談:不僅數年前東方亦曾申請降班,這麼多年業餘聯賽冠軍亦大多不肯升級至職業聯賽,因為在蕭條足球市道的背景下,這樣的投資必然虧本。再一沉百踩也不見得有何意義,但從中或許亦可讓中國足球借鑑。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中國式網絡時代來臨——無法抵擋的趨勢?


近日全球航空業大老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網絡故障,引來如潮批評;香港航空市場近年風雲兒、廉航份額最大的香港快運(HK Express)因網絡售票出現問題,有高層因此被捕。作為高價消費而理應較小心的航空公司在網絡上栽跟頭,反映網絡時代爛熟下,網絡系統已經不起小失誤,否則可能釀成災難(所以大眾如我是不會明白國泰〔Cathay Pacific〕裁員為何會把IT部門變成重災區的玄機的)。在網絡世界已首屈一指的中國對此或許更有感覺,而在今天開展新的網絡政策「實名化」,是否又引起各國注目暫未可知,但那一貫的「中國特色」確實值得參詳。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鐵血的孤兒》:兩極評價的趣味


雖然《鐵血的孤兒》(鉄血のオルフェンズ)第二季創下了高達(ガンダム)系列TV作以來收視新低,評價卻也不算太一面倒地差(雖然第二季是感覺變味了,但X才應該是公認系列最差吧……),大概是自Seed以來評價最兩極的作品。但既然兩極,也就意味着是一種革新——縱然《鐵血的孤兒》的新未獲大多數人接受,但從中也可看出一些趣味來。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漏藥事件背後的醫生觀念問題


原本是一宗好人好事的捐肝,卻變成胡鬧劇謝幕,委實令人欷歔。就算二度換肝還算是有醫學理據而不是浪費,後續發展卻說明換肝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早期開漏藥導致肝衰竭,也導致換了肝還不能好轉而要再換肝,而且數年前同樣事情也曾發生。我無意責怪醫生,也不是專家而無從判斷醫療制度的問題,只是乘着近來台灣推動醫療改革,來想想香港的觀念問題。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一貫異化者?——高達裏的大中華圈


因為結束不久的《鐵血的孤兒》故事裏有很多漢字,連主角隊伍也是以漢字組成屬系列中的唯一,令我想起以前高達作品也出現過不少中國相關的事物——比起傳統日本動畫在描述世界性的故事裏愛用片仮名、而日本人日生活也越來越少用漢字多用仮名的現今看來,這不啻是一種反潮流。但最重要的,是從這些「中國」印象中,看到形象的轉化。


漢字的意義

其實單從漢字看來,那事實上也有一定隱喻——高達系列在脫離最初的UC紀元以後,便已越來越與現實世界無涉,基本上不再出現現實世界的地名而都以各種片假名堆積而成(就算是日本名字亦然,初代機師ハヤト・コバヤシ[小林隼人]就是例子),看上去是一種國際化(憤青當然也可說是媚外)的展現,用大量漢字的《鐵血的孤兒》確實是一種異類,又或是一種呼應從國際回歸傳統的思潮在內。


最有力的證據是,《鐵血的孤兒》出現的漢字,全部都是以日式的方向理解,不論角色的人名「三日月」(初三的月相,日本固有詞)、昭弘(字音是訓読,跟中國漢字的字義有微妙差異)都是極強日本色彩的漢字,甚至其他純粹作為拼音而出現的漢字,也是以近代日本拼音的方法拼寫,其特點就是漢字只充當發音符號(就是日語所說的「当て字」),不注重譯字的字義(這點與中國極不相同),但故事中的人物卻認為這是高雅的象徵,極有中世紀日本貴族的味道。(岔開一筆,一僅敵方陣營一個女配角化着平安時期的妝,整個故事的階級架構及服飾設置也頗有前近代歐洲味道……)


香港與中國的位置

當然這並非高達系列中首次出現漢字的作品——UC紀元的Z與極其港式的G便有不少漢字,雖然那主要是場景而沒有實際意義。但更令人思考的,是這些場景背後也隱約隱含一定意義。


跟一般擁有強烈被害意識而把災難舞台定為的主流日本作品不同,高達中日本的登場次數並不比大中華圈多,而最初頻繁登場的就是香港。這當然是八十年代環球氣候的反映——作為經濟上開始追到日本的「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是作為一個舉足城市而登場,譬如高達系列第一段愛情戀曲就是發生在香港——Z中的嘉美尤/卡繆(カミーユ)科(フォウ),也是嘉美尤/卡繆成長的重要轉折點;而G的新香港東方不敗更是邪惡的last boss那某程度也是在反映港流在九十年代的活躍及與日流的「敵對」狀態。


但在這以後,中國就慢慢佔有一席UC以後當有對照現實世界意味的作品中國就變成不可或缺的存在。雖然G的新中國代表蔡西斯(サイ・サイシー)算是沒什麼用的胡鬧人物,但故事中的正義「五星戰隊」撒夫魯同盟(シャッフル同盟)裏中國已佔一席位,政治意味十分明顯(另四席是日、美、法、俄);到W的張五飛(チャン・ウーフェイ),已正式作為「五星戰隊」的一員而活躍,擁有影響局勢的能力;及至00的中國,更是三大勢力之一「人類革新連盟」的核心國家,地位明顯與現實的國家地位呼應。


大中華圈形象的低落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大中華圈在高達中一直扮演着異化的角色。本來Z中的香港雖是中立之地,卻也是強化人科的實驗場所,那似乎有影射中西角力的味道(從維多利亞港泛有經典的帆船可見,似乎也含有守舊的意味),同時也是擁有對敵色彩之地;G的「敵對」成分則更為明顯。而W的中國雖是輔助主角的綠葉,故事卻強調其成王敗寇、好戰及自傲,凸顯其守舊的一面之餘,W正章完結後更加入了敵對的叛亂軍;00的中國則被描寫成做各式非人道實驗的國家,是一個極端邪惡的存在。


如此不難看出日本人的看法:相比這些作品中對西方國家有較正面的描寫,中國或香港似乎都在扮演與主角鬥爭的角色就算表面如何繁華漂亮,背後總有一堆黑暗。或許直觀地看,當年謳歌民主化的日本靠攏西方,把政體不自由的大中華圈視為非我族類並不奇怪但事實上當年香港以外的三小龍都非自由政體,在高達卻缺乏登場機會,包括資源潛力最高、日本一直視為小弟的韓國。或許在高達那離不開右翼意味的故事裏,那更有日本的歷史心結。


讓我不得不這麼想的原因,是《鐵血的孤兒》的狀况:故事把本方陣營的人畫為東方模樣把維持秩序的人畫成西方騎士樣式,含有明顯的尊卑隱喻;但在東方陣營這邊,高雅的漢字背後卻未有中國的登場,反之在「正義」陣營中則有疑似日本人「蒔苗東護介」而漢字的邏輯也是根據日本漢字來處理上層禮儀也是以日式禮儀作為核心,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漢字以至東方的主人。


如此想來,這裏中國沒有登場更像是處於被排拒的角色,比00更進一步弱化了。這正好呼應高達的香港與中國影子變化:從落後到敵視,在日本眼中都是異類。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人民的名義》:政治掃盲vs.政治化妝


官場劇成為收視冠軍,實屬鐵樹開花,何况還是破盡收視紀錄。《人民的名義》早在首播不久已颳起巨大輿論旋風,很難不令人注意它葫蘆裏在賣什麼藥——尤其連年輕人都上了套。坊間的評論說,那對年輕人來說是一齣「政治掃盲劇」,但到底掃了什麼盲,卻是問題所在。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錢的戰爭》與《謊言戰爭》:日韓的復仇差異


2015年《錢的戰爭》(銭の戦争)後,同一個班底又做了「草彅剛復仇系列」(草彅剛・復讐シリーズ)第二部——《謊言戰爭》(嘘の戦争),同樣以智慧戰為主線。雖然同樣以復仇為題材,但改編自韓劇的《錢的戰爭》與原創的《謊言戰爭》的復仇味道並不相同,甚至反映出一種國別意味。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就活家族》:穩定職業的詛咒


 上季有兩齣描述新舊時代轉變下的社會現實,雖然兩者不太有新意——《下剋上受験》講述東方世界趨之若鶩的學歷,《就活家族》敘述各階層的求職問題,這類題材已氾濫得陳套。不過結構上並不真的講「就活」的《就活家族》,卻還是另有一種趣味——它在探討「穩定職業」在日本家庭的重要。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最友善」台灣vs.「不友善」香港——切忌盲目美化醜化



上月國際網站InterNations發表一份最友善地區排名,台灣榮膺全球第一,不僅台灣人樂此不疲肯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連愛遊台灣的香港人也引起一些討論當然香港排在後段才是主因)。不過從「人」的風景並不太美的香港與台灣一直有種互相欣賞的微妙平衡感看來,「人」這個風景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才更應探究。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我太受歡迎了該怎麼辦》:腐女與現實的衝突

去季動畫中有一齣以腐女為主角的作品,讓人大開眼界——起碼於對BL及後宮興趣不大的我而言仍有吸引力畢竟坊間描述腐女愛看的BL題材甚多,但圍繞腐女本身的卻甚少。話雖如此,以腐女作為後宮戀愛題材,其結局早已可料。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韓國總統被罷免——被低估的衝擊力



原本在保守與自由派各佔一半的韓國憲法法院,意外地一致通過對總統的罷免案,成為近日最大的國際政治新聞。但觀乎大中華區報道,着實令我不快——要麼回溯朴槿惠任內各種污點及其政治生涯,以強調她為何不得民心;要麼預測下任總統,以至對東亞局勢的影響。可惜最缺乏的,卻是罷免本身有何意義的論述。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DAYS》×《飆速宅男》×《排球少年》:沒落豪門的日本自喻



雖然日本運動類動畫從來不缺,但這兩季多套人氣漫畫推出動畫——上季有《DAYS》及《排球少年》(ハイキュー!!)第三季,今季有《飆速宅男》(弱虫ペダル)第三季,感覺不太尋常。更不尋常的是,三套作品雖然分屬不同出版社,主題脈絡卻極其相似,或許那更有一種反映社會想法的意義。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傳統愛好自然的日本 為何人道毁滅雜種獼猴?


上周傳出日本千葉県高宕山自然動物園要人道毁滅57頭雜種獼猴的新聞,真令人哭笑不得——我第一個反應就是「猴子的生活關你屁事」。荒謬的不單在於人類又自命主宰來支配別的物種生死,而是日本愛自然的傳統與「無奈地」人道毁滅弔詭矛盾,常令外國人摸不着頭腦。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從《中國詩詞大會》 看國人學習詩詞的困境


春節期間登上收視冠軍的《中國詩詞大會》,成了國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傳統文化光環下形成收視奇蹟,自然是塑造國家自豪感的一大標誌。平心而論,文化節目能獲得廣大認可,以傳播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好節目;只是以其節目性質仔細探討,不難看出節目透露出的文化危機。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病中作

偶感風寒,聊賦一詩自嘲

時節還寒雲掩光 愚人有疾困窩牀

軀骸厭厭難寢息 咳嚏重重嘆夜涼

未止盈洟江海注 卻成遍地抹巾香

覆翻忽覺天已白 酣夢生涯少一場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中國人為何對特朗普態度陡變?——從香港特首選戰說起


隨着特朗普/川普(Trump)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之前的最大預想終於真正到來——與選戰時較獲中國人支持的形勢相反,在這當選至今的短短時間特朗普已令中國人咬牙切齒,既有他與蔡英文的溝通令人不滿,新近更有指摘中國操控貨幣的言論引來風波。不過那正好反映出中國人的慣性思考模式——熱衷於非黑即白的政治鬥爭。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W-兩個世界》:對韓劇的自我嘲諷


趁着新年假期看完韓粉大讚的《W-兩個世界》(더블유),由而言劇情是否精彩見仁見智(撇開抄襲疑雲,後段早可完結卻硬要拖沓),但也不難理解為何韓迷那麼喜愛——它總結集合了韓劇的思維,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引出一種反諷味道來。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Career》×《IQ246》:精英視點下的體制僵化



上季依舊很多推理刑事劇,但系列作以外的都不知所云,譬如《刑事Dance》(潜入捜査アイドル 刑事ダンス)基本沒在查案(結局更像在嘲笑SMAP……),但論劇情弱的敵不過破綻及老梗太多的《IQ246》(IQ246~華麗なる事件簿~)與《Career》(キャリア~掟破りの警察署長~)。不過或許正因不是典型推理劇,卻讓我看到一種意義來。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逃避可恥但有用》:媒體聚焦主婦價值的淺見

上季最受注目的日劇,無疑是《逃避可恥但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港譯《僱傭妻子》,台譯《月薪嬌妻》),不僅罕有地收視從頭到尾持續上漲,結局突破20%收視更被日本媒體喻為奇跡。正如之前所說,其核心命題其實並不新鮮,只不過從大中華媒體的釋述來看,似乎只是一種顧影自憐多於理解日本的問題。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香港為何要有故宮博物館?——不明所以的文化邏輯


近來甚囂塵上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爭議,毫不意外地又與平日的政治事件一樣分成了兩派:建制派當然樂於快速執行,非建制派則執著於程序公義的問題,但似乎輿論都不反對建博物館,甚至有些社論認為反對者是「反中亂港」。雖然我不理解既然真的眾望所歸又何懼真的諮詢一下民意,但更大的問題是,就算是熱愛中國文化的我,也不理解為何香港要建故宮文化博物館。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校閱女孩》:後勤工作邊緣化——世界真的自由嗎?




上季日劇復甦潮之中,最多人談論的要算是《校閱女孩》(地味にスゴイ! 校閲ガール・河野悦子)與《逃避可恥但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皆以簡單直白的角色設定來道出社會現象。雖然《逃避可恥但有用》的現象級收視又成為談論熱話,但畢竟故事架構只是近十年社會探討的延續,反而《校閱女孩》的意義更令人有另一重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