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西國,苦求識者問東洋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偽裝夫婦》×《大齡女子》:高齡戀愛已變尋常?


剛結束的秋季日劇中,兩齣講述高齡戀愛的「大牌」劇觀眾反應兩極:《偽裝夫婦》(偽装の夫婦)獲得不俗口碑(雖然結局惹來不少批評),《大齡女子》(オトナ女子)卻被批評得十分慘烈。但讓我覺得有趣的,並非在於收視或口碑上的差異,而在於日劇對高齡戀愛的表述,似乎有了轉變:「高齡」不再是主角。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地域文化與旅遊經濟——從名偵探柯南Mystery Tour說起



一年一度的名偵探柯南Mystery Tour(名探偵コナンミステリーツアー)終在月初的動畫播出答案,與往年一樣,故事重點與其說是查案,更像是旅遊節目,當地基本的景點都在無意義下展露於觀眾前。這倒令我想到韓劇近年的一個常見現象——城市植入宣傳手法。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撤得了TSA,撤不了操練文化


TSA(全港性系統評估)風波持續發酵,教育局發出指引禁止學校補課操練(雖然有沒有效仍很難說),家長的不滿情緒仍難以遏止,認為取消TSA才能服眾。雖然表面說法是取消TSA有助減輕壓力,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東方社會從來都是注重操練文化的社會,所謂取消小三TSA,某程度上是認同小六TSA的存在價值,最終操練文化只是押後而已。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非正式會談》:廣告植入新趨勢



適逢脫口秀節目《非正式會談》宣布將要播放第二季,剛好讓我有時間把一直想看的第一季補看完。雖然因為韓國大熱節目《非首腦會談》(비정상회담)在中國鬧雙胞,《世界青年說》(獲授權)及《非正式會談》(宣稱自製)兩個節目令觀眾常常拿來比較甚至互相攻訐,但對我來說兩者側重點不同(一個重辯論,一個重娛樂),不太有比較高低的意義;反而更讓我注意到的,是兩者對贊助商的處理,正是一大對比。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中國文化投射




有別以往集中在親政府派與民主派的角力場,今屆香港區議會選舉的亮點在新人﹕73名「舊人」連任失敗,卻有33名當選人是30歲以下,新人勝老將成為一大主題。只是相比這些,更讓我在意的是社會的吹捧現象,令人反思到頭來仍是應驗於中國人的文化之中。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那就是聲優》:只有偶像才有出路?



近年日本動畫的其中一個明顯題材,是藝能界相關的故事,例如《偶像大師》(アイドルマスター)系列、《LocoDol》(普通の女子校生が【ろこどる】やってみた。),還有男版的《少年好萊塢》(少年ハリウッド)等等,我想這與「宅經濟」及AKB48的流行頗有關連(背後似有一種育成邏輯)。而近來這種勢頭有向動畫界自身擴展的傾向,去年底今年初播出、講述動畫製作的《白箱》(SHIROBAKO),刷新了niconico(ニコニコ)的高分紀錄;上季的《那就是聲優!》(それが声優!)也獲得不俗評價,似乎御宅族的相關產業都很獲垂青。但御宅族如我,看到的倒不止於行業實態,而是行業有何問題。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地區情緒還是球技重要?——從中港大戰到中日韓聯賽

因為世界盃外圍賽中國對上香港,又引起一陣中港矛盾的討論,譬如香港戶外放映賽事發起人便說是港人身分認同的問題。當然在國際層次比賽,身分認同自是必然;只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他對在外看港隊比賽聽到別人罵港隊差勁、但這次看到街坊只有支持聲音而感動,難道一個愛看球的球迷,就不能罵差勁的表現?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當擦邊球不再擦邊——從《太太是女高中生》到《老婆是學生會長》


上季動畫有個頗有趣的情况:「異色」(沒錯,是異常地色)作品頗搶眼,雖說故事取向完全不同:《監獄学園》走急色嚴肅搞笑路線,《我老婆是學生會長!》(おくさまが生徒会長!)大玩曖昧,《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下ネタという概念が存在しない退屈な世界)探討道德趕絕色情的不現實,但簡單概括而言都是校園+情慾的故事,對照近年大量在校園大談情慾的作品,正好反映近年日本的娛樂色情化的遍地開花。而令我更有况味的,是《我老婆是學生會長!》的名稱及故事情節,不由得令我想起十年前的《我太太是女高中生》(おくさまは女子高生),也正好有情慾進化的觀照作用。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刺客聶隱娘》:訴說「刺客」流變的故事


因為一直被認為藝術得不能再藝術的侯孝賢,也因為康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項加身,《刺客聶隱娘》注定在上映時已廣受注目,換來的當然也是觀眾熱捧,亦大呼難懂。雖然很多人說要看「補充資料」才能看明劇情,但只論故事主線本身,與其說必要的是補充資料,不如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正如有很多觀眾把故事定調於「殺」與「不殺」之間,也如不少評論說這個刺客救多於殺,其實都墮入了一個前設討論中:急於把它歸類為中國(尤其香港)電影一直賴以成名的武俠電影,一如當年對《臥虎藏龍》所想的那樣。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風險之神》:黑心企業自我合理化的日本真象


最初看《風險之神》(リスクの神様)第一話時,以為是PR For Dummies」,在大眾勢力抬頭的當下,以反面的公共關係工作來切入,題材似乎頗為新穎;可惜最終變成日本俯拾皆是的偵探劇,主角群全部變成正義化身。當然這種陳腔濫調的邪不勝正討論意義不大(譬如湯禎兆早已說到警探劇及醫療劇與沙林毒氣的關聯),但我卻覺得有趣的在於劇中對「邪」一方的描寫,對應着社會的一大問題:黑心企業的盛行。

我想《風險之神》想回應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大背景:一直視中國為黑心製品大國的日本,諷刺地近年屢屢爆出多方面的安全問題,前有多公司售賣過期食品或延長「賞味期限」的作弊,後有核輻射這個尾大不掉的危機。這一連串風波的背後,很難不令人把目光投在日本的企業體制上。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日劇《死亡筆記》:向現實低頭之作?



要說上季討論最熱烈的日劇,毫無意外是《死亡筆記》(デスノート)。與之前說到的《深夜食堂》一樣,改編作品最難的地方是與原著的比較,改得太多必然會惹來抨擊。而這次《死亡筆記》日劇版的改編,確實令人覺得失去了漫畫的神韻,但如果先撇除那「珠玉在前」的先入感,其實這版《死亡筆記》也並非沒有值得思考之處。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深夜食堂》日版vs.韓版:與其比優劣,不如看情懷


大概是自《流星花園》(花樣男子/花より男子/꽃보다남자)以來第一部連哈日族也注意的韓劇,韓版《深夜食堂》同樣擁有不俗口碑,卻引來不少哈日族埋怨偏離原作。或許我們真的太陷入與原作/戲劇作品對比的迷思中——這個方法套在非現實的《流星花園》尚算行得通,畢竟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性強的戀愛故事;但與社會氛圍緊緊扣連的《深夜食堂》,直接比較社會發展不同的日韓版本誰優誰劣,不過是捉錯用神。與其硬比優劣,不如從兩國版本看看日韓社會的差異。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深夜食堂》:溫柔源於劫滅


拜《深夜食堂》紅翻東亞所賜,除了中韓都有自家版本的「深夜食堂」(但一個是買了版權的,一個疑似是山寨)外,很多食肆都以「深宵食堂」之類當作噱頭。但這樣說太把「深夜食堂」當作喜慶溫暖之所,而其實我們更不應忘記這種溫暖背後的悲哀。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從「偶像不婚」到福山雅治結婚——日本男偶像的演化


尚記得去年11月日本「最想跟他結婚的男藝人」(結婚したい男性芸能人)首兩位向井理、西島秀俊在三日內先後宣布結婚,被稱為日本女性的末日,當時人們便把目光投至第三位的「最後堡壘」(最後の砦)福山雅治身上。只不過過了短短十個月,人們的最壞打算已成真,福山雅治宣布結婚,而向井理與国仲涼子的兒子也已出生。一直以來,東方演藝圈都流行「偶像不婚」的說法,但現在不得不承認,這不過是虛妄的想法。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朝鮮旅遊節目與日本旅遊節目——為何是兩個極端的析論?

因為TVB「旅遊節目」《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爭議,朝鮮再成為新聞點。由於節目宣傳上以「真實一面」為招徠,引來諸如脫北者關注組織批評誤導,同時卻意外獲得好收視。但令人思考的是,近年關於朝鮮的論述,似乎有不少轉變。

雖然節目的宣傳手法爭議成為新聞焦點,但就算撇開宣傳手法,脫北者關注組織也認為TVB替朝鮮粉飾太平。這種論調其實並不新鮮,除了西方社會長期對於這封閉國度都賦以落後極權的刻板印象外,近年鑑於東方的崛起,對朝鮮的關注日增,同時脫北者在韓國、中國甚至外國也有了一定生活支撐,因而脫北者、研究者或寫作人對朝鮮的論述也與日俱增。問題在於這些著作中,絕大部分講述的是脫北者的困苦經歷,似乎一直都站在妖魔化朝鮮的一元論述上。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北斗星號的解離——新幹線的夢魘


若說今明兩年日本鐵道的大事,最矚目的是北陸新幹線及北海道新幹線的開通。但近日最惹輿論關注的,卻是北斗星號被解體。對於愛在東京蹓躂的華人來說或許並不關注,但由新幹線開通導致的北斗星號、仙后座號兩款經典寢台列車結束營業,確實象徵着日本鐵道翻天覆地的轉變。究竟新幹線是好是壞,很難簡單道明。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從《羅生門》與《是有種人》說起——東方文學的兩大系統


近月最令人注意的香港流行樂曲,想必是《羅生門》與《是有種人——又是黃偉文與林夕的對碰。近十數年兩人近乎壟斷香港樂壇歌詞創作,也因風格迥異而各有不少支持者;而之所以香港樂曲歌詞在華語樂壇仍在頂尖行列(尤其聲調的應用——普通話/國語歌基本上已不會理會聲調與音調的關係,唯獨廣東歌仍注重),也正在於二人的風格,正對應兩種東方文學大系的風格,令很多人着迷。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在樂迷的眼中,這兩人的特質總是互相抗衡並互相窮盡的,也就是類似二元對立的狀態。這可從不少方面看出: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東亞教育奇蹟」疑問——當我們在討論「儒家傳統」,我們在討論什麼?

東亞教育的問題,近期在BBC紀錄片《中式教學適合英國學生嗎?》熱播下已成為熱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趙永佳教授上月末的文章〈「東亞教育奇蹟」的國王新衣〉,引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認為「普魯士基因」和儒家傳統合流形成現時的「新科舉」,說得頗有道理。只是從古代外儒內法的思想下,究竟「新科舉」是否真的能以「儒家傳統」就能解得通,卻不禁令人懷疑。這正是現實的討論模樣:討論教育問題太簡單地聯繫至儒家,而未深考背後究竟是什麼。

日韓歷史上都沒有真正的科舉

如果說現在的應試主義源於古代科舉,大概沒太大異議。而中村修二以韓國的補習風潮來說明東亞教育的應試主義,的確跟古代科舉模式有相關之處,稱之為「新科舉」或許並不為過;只是中村修二的祖國日本,其實從未流行過科舉,甚至日本也沒有真正的「儒家傳統」可言,因而令我有一個疑問:這樣的日本,為何反而是現代東亞世界裏第一個實行應試教育的國家?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中國歷代的文治誤解——從閱兵說起

九月三日的抗戰勝利閱兵,終在一片喧嘩吵鬧中結束。吵鬧既在於民間的國家自豪感與生活受阻的擺蕩,也在國際間的結盟或國力競賽的爭拗。但從本質而言,閱兵所指涉的,仍是中國早已存在的耀武揚威心態(不純粹是規模的問題,與同樣盛大的朝鮮閱兵之於朝鮮人的政治功能相比,中國人普遍對閱兵更多一重心理認同及忍讓,源於其泱泱大國的自豪)。



之所以要強調耀武揚威,在於傳統上太強調德治,尤其在宋明理學下文弱的李氏朝鮮自號「小中華」,更深化了中國文治的印象,因而武力常被忽略。中國歷史上,歷代皆有大型閱兵,尤其在宣揚國威的時代,以秦始皇、唐玄宗、明成祖最為著名。而在重視禮法的周代,閱兵亦早已是常態,《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周禮‧春官‧大宗伯》也列有閱兵相關的「大田之禮」,更不用說往後閱兵慢慢走入法典。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AV為何要打馬賽克?——傳統上的觀察



15禁日劇《馬賽克日本》(モザイクジャパン)劈頭就問到一個尖銳問題:日本法律175條明文規定,發佈或公然陳列記錄猥褻(わいせつ)的媒體屬於犯法(參考),為何打了格的AV卻可以賣?可當作沒做愛?這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但或許我們總有誤解:有碼AV等於合法嗎?正如上篇〈AV題材日劇《馬賽克日本》:這是AV產業的真象嗎?〉所說,ビデ倫(日本video倫理協會)當年放寬了審查尺度即被搜查,反映出並不是不違法,只是警察沒有嚴謹抓人,正如警察沒有特別掃蕩灰色地帶中的經紀人公司,並不等於這些經紀人公司合法。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AV題材日劇《馬賽克日本》:這是AV產業的真象嗎?



機緣巧合之下,看完了不少人談論的《馬賽克日本》(モザイクジャパン)。雖然那直白的性展示令人疑惑為何只屬「15禁」級別,但如此赤裸裸談及AV的劇集恐怕是空前絕後的,而且劇本由知名編劇坂元裕二執筆,嚴謹度看來有一定保證。只是當中構築的AV產業與我們印象中的似乎不盡相同,到底是否真實屬一大疑問。我們不妨循不同方向探討: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南男北女」(二):中日韓的傳統男女標準差異


上一篇引用了金文學《東亞三國志》以辣椒比喻韓國女孩,其實書中也談到中國與日本的女孩——日本女孩是藏而不露的芥末,中國女孩則是既感情外露也城府較深的大蒜(順道一說,吳善花也寫過一本比較日本與韓國文化的書名叫《芥末的日本人與辣椒的韓國人》[ワサビの日本人と唐辛子の韓国人],恐怕不是偶然)。不過作者認為中國女性的「強」是以反儒家而發的,那麼以傳統來說,明清時代被賦予三從四德枷鎖的中國女性也應是偏柔弱的。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南男北女」(一):朝鮮半島的男女標準與南北之分

看到《韓流重襲》提到韓國美女的容顏(同時也是整容、化妝)標準瓜子臉、肌膚白嫩等其實是北韓女性的特徵,讓我想起朝鮮半島的一句俗語「南男北女」(남남북녀),意即南方美男多、北方美女多。

按普遍說法,由於氣候條件不同,朝鮮半島北方的女性臉及腰較長、皮膚較白(但現時卻有報道說朝鮮[北韓]人愛圓臉女性);也有人認為與人種有關:北方歷史上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故當地人是「混血」而來,比傳統南方人種秀長。無論如何,這種「美」確與現在韓國人愛瘦及白的風氣相合。只是在仍然封閉的朝鮮國度,能透過審查出來讓全球媒體看的當然是美女,但究竟朝鮮女性是否真的較美,就不得而知了。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評《韓流重襲》(二):中日缺席的韓流 社會缺席的韓流

我之所以覺得此書不適合東方人,也不僅是作者對韓流在東亞發展的不理解,而且對於韓流發展時的情况也不甚明瞭,讓讀者看不清韓流脈絡,對應不到她的英文原名:The Birth of Korean Cool

先君子後小人,我認同作者對韓流發展有3個地方看得十分精準。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評《韓流重襲》(一):販賣東方主義的韓流想像


老實說,看完第一章後,我最強烈的感覺是:出版社選錯書了。

作者筆下那80年代的韓國模樣,近乎封閉野蠻未開發的生番,例如那古舊的小食、蹲式異臭的馬桶、強制的學校驗便檢查、可穿便服上學但不能穿非韓語字,營造出來的那個不文明的氣氛,那種作者居高臨下睥睨國家之氣勢,不禁令我立刻條件反射看看她的身分及原書產地。

確實,她是正宗的ABCC for Corean),而原書是由英國出版社出版。

當然在世界維度上談韓流,把80年代韓國與20世紀韓國直接比較的話,或許讓人有以往韓國很落後的感覺,畢竟現在的韓國由韓流帶動下已成為酷炫的現代之國;只是過分直觀及印象式的析述,實際上對應的,卻是歐美對東方世界的一種落後、古舊、封閉的想像——沒錯,就是東方主義。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暗殺教室》:日式理想教育頌歌?


《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的新台柱《暗殺教室》今年人氣大爆發,動畫、真人版電影緊接上演。故事的有趣點是把負面的暗殺與正面的教育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設定結合,當中帶出的理想教育方式也引來不少人評論,只是較為人忽略的是,這種理想教育其實有着很多日本式的前設,對海外觀眾來說或許會陷入迷思。

作為動漫作品的一大題材,「教育」題材作品常有觀照現世的作用。不論經典如《GTO》、《龍櫻》(ドラゴン桜),還是近期的《電波教師》或《暗殺教室》,內容都離不開應試教育、因材施教等老生常談的問題,都在建構一個理想的教學模式或環境,作為「學級崩壞」已是茶飯事的日本教育體制的假設良方。《暗殺教室》營造的為每個學生設計不同課題的做法,正對應現在歐美的教學潮流——小班教學所帶來的對每個學生的緊密照顧,在作品中以怪物「殺老師」(殺せんせー)的神速來作為仍在大班教學的日本的對應法。只是技巧上的歐美化,卻掩蓋不住教育核心的日本式問題。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重讀《AV現場》:「復刻」的意義?

舊版vs.復刻新版
記得10年前《AV現場》出版時,那赤裸裸的封面放在書店架上,比其他書醒目得多——不知是否也與此有關,它確實銷量好得要重印十數版,成為出版界神話,也大抵是香港史上「十八禁」書籍中最好賣的一本。當然沒有讀者會否認,那現場感極強的封面確實勾起了人獵奇的欲望。此所以當今天看到復刻新版出現時,那泛紅的(但不再是裸露的)封面在視覺衝擊上着實頗有落差,或許這是提醒我們應從獵奇以外的角度重看這本復刻新版的暗示。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五十六朵花——又見中國式厚顏


國產偶像團體「五十六朵花」甫登場便迅速宣稱與外國團體作風毫無模仿關係,彷彿只有「富有中華民族風采」的表演才是偶像正道。只是這樣的宣言,反而頗有「此地無銀」的况味。

「五十六朵花」一般被認為抄襲AKB48,顯而易見的是規模問題:除了皆有以量取勝的味道,連命名上也含有數字。當然團體一直的抗辯是數字五十六代表56個民族,是宣揚民族融和的中華獨特想法;只是其實我們也無從得知AKB4848,與日本47都道府縣會否有所關連(不負責任的猜想之一:47都道府縣+海外?)。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天皇的料理番》(二):彆扭的天皇觀


誠如劇名所言,《天皇的御廚》(天皇の料理番)說的是天皇身邊人的故事,最終必然拉扯至天皇的角色上,尤其歷史上一直爭拗的天皇的戰爭責任的問題。只不過劇中對天皇的那種「私」的看法,倒讓中國人看得十分彆扭。

原本看到劇中初期的歷史描寫,坦白說我對它的二戰史觀是有期望的,畢竟在秋山篤藏(佐藤健)剛進入料理界的那段時期,剛好是日本以日俄戰爭進軍國際的時期,而劇中對此役的描述也不是如現在所見的教科書中的正典化戰役,而是談到了戰事的諸般不順,尤其說到被奉為近代軍神的乃木希典在此役中迷失方向。當然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日本取勝的關鍵戰旅順戰役其實贏在人海戰術,戰死者甚至多於俄國,因而只能說是慘勝。此所以《天皇的料理番》的如實交代,不免令人頗感驚喜。(當然以日俄戰爭來對照篤藏面對的起伏確實牛頭不對馬嘴,不如視為歷史感的潤色還好。)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天皇的料理番》(一):尋見近代文化觀


剛過去的春季日劇中,以《天皇的御廚》(天皇の料理番收視最佳,甚至因超越「大神」木村拓哉的《I’m Home》而登上報章,雖然已是第三度翻拍,看來美食+個人奮鬥的故事仍是王道(正如2013年接檔話題作《海女》[あまちゃん]的《謝謝款待》[ごちそうさん]收視更勝《海女》)。但那道近代文化風景,尤其是明治至昭和初年新舊時代交界的衝突味道,也令人相當着迷。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野戰」的前世今生——關於佛光街事件的一點思考


因佛光街「野戰」的轟動,泛道德論的「世風日下」之辭如洪水湧至。但從歷史說起,「野戰」本身卻是道德與非道德的融合體。

要理解古人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是考察神話。中國上古朝代的祖先都非自然出生,儒家的說法則是「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如商之始祖契乃女修吞「玄鳥隕卵」所生,周之始祖后禝乃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所謂無父,加之以「女」字邊旁的名字,明顯是母系氏族的痕迹,而母系社會的傳承多依靠群婚、走訪婚或女性主動求偶而來,野合則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很多學者皆認為契、后禝實際上是野合而生。野合神話在很多國家中也存在,如日本的大物主神神話、朝鮮的解慕漱(朱蒙之父)神話、希臘的宙斯神話,是圖騰信仰與母系社會的結合。而群婚或主動求偶的野合,則很多時依附於社祭等節日之中。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Mother Game》:自毁階級設定 還是大賣溫情



上季以家庭為題材的日劇頗多,當中最貼近社會的可算是《Mother Game ~她們的階級~》(マザー・ゲーム~彼女たちの階級~),因而評價及收視皆不俗。但初看首兩集時,我卻入不了局。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三匹歐吉桑2》老化小鎮的現在進行式


雖有原作加持,但以老演員為主角的《三匹歐吉桑》首輯卻驚喜地打破東京電視台黃金檔劇集收視紀錄,上月播完的第二輯收視亦能穩守上輯水平。在沒有當紅影星參演的卡士下也能殺出血路,致勝之道在於緩解現代人的鄉愁。

從結構來說,這是一套典型公式單元劇:3個自發於社區夜間巡邏的60餘歲長者,在巡邏期間或在社區活動期間發現不平事,然後以文武兩道(說教+武力)解決問題,當上社區活動中的無名英雄,帶出點點人情。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日劇《約會》:日本現代戀愛史


還以為日劇《約會~戀愛為何物~》(デート~恋とはどんなものかしら~)說的是奇葩女與奇葩男的奇葩戀愛,卻變成現刻的戀愛探討。有評論認為這是少數脫去社教化味道的戀愛故事,我在意的卻是從中看到的日本戀愛觀念軌迹。

如果說近年戀愛劇頗有「說教化」味道,那是基於日本近年的戀愛難題。三浦展的《下流社會》勾勒出能否結婚的「年收300萬円」經濟界線至今仍適用,反映出經濟不景下的兩套戀愛觀(同時也對應《約會》中男主角需求長期飯票的態度):一方面在迷茫前景下唯有即興玩樂,可承自性解放而起的肉慾橫流;另一則是為了生計而沒有了戀愛追求,對應2000年代以來的嫌消費及草食男風氣,以至近年颳起的「純愛」風潮。戀愛態度兩極分化,歸向的卻是同一結局:結婚困難,離婚卻容易。戀愛說教化,本來就有揭開社會難題的潛劇本。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韓國MERS擴散 勿賴在儒家文化頭上


中東呼吸綜合症在韓國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認為是韓國獨有的探病文化令其迅速擴散,不少了解韓國之士更認為是儒家文化所起的作用。但我卻對這頗有疑問:如果是探病文化的問題,為何同在「儒家文化圈」的日本,近四十年卻未有過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也不是說完全與儒家文化無關,如果說儒家重視人際關係令家人親友到醫院探病的頻率增加,染疫風險當然會增加,這在重視探病文化的日本也一樣。當然也可以說,早踏入先進經濟體的日本,其公共衛生意識比剛擠進先進國家的韓國高得多;但從韓國學者研究說現代韓國人很多人上完廁所不洗手看來,其公共衛生意識遠遠落後於「先進」的範疇,仍未足以與數十年前經濟起飛前的日本相提並論。這衛生習慣的問題,與其說與經濟有關,恐怕更與國民習性有關。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電波教師》收視評價與職人傳統

4月日本動畫新番中,最「霉」的應是《電波教師》:美其名收視排進前十,但在同有漫畫原作加持下卻遠遜上兩檔的《魔術快斗1412》(まじっく快斗1412)及《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R》,除被視為這期最差作品,更因緊接播放的《名偵探柯南》(名探偵コナン)4月收視大跌,而令《電波教師》被一些日本網民視為「陀衰家」。在此不贅說4月起進入原創情節的《名偵探柯南》收視下滑原因,單是網民對《電波教師》的評價,也可透視日本人的普遍想法。